卷第三百七十四灵异(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三百七十四灵异
鳖灵玉梁观湘穴耒阳水孙坚得葬地聂友八阵图海畔石龟钓台石
汾州女子波斯王女程颜文水县坠石玄宗圣容渝州莲花玉马华山道侣
郑仁本弟楚州僧胡氏子王蜀先主庐山渔者桂从义金精山木鹤卖饼王老
桃林禾王延政洪州樵人
鳖灵
鳖灵于楚死,尸乃溯流上。至汶山下,忽复更生。乃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瓮江蜀民多遭洪水,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蜀江陆处。后令鳖灵为刺史,号曰西州皇帝。以功高,禅位与灵,号开明氏。(出《蜀记》)
【译文】
鳖灵在楚地死了,尸体竟溯着长江逆流而上,到岷山脚下,忽然又活了。于是他去拜见传说中的望帝杜宇,杜宇封他为宰相。当时,巫山瓮江蜀民大多数人家遭受洪水灾害,鳖灵就开凿巫山,通开瞿塘、巫、西陵三个峡口,蜀江两岸露出了陆地。以后封鳖灵为刺史,号为西州皇帝。因为功劳高,杜宇把帝位禅让给他,号称开明氏。
玉梁观
汉武帝时,玉笥山民,感山之灵异,或愆旱灾蝗,祈之无不应。乃相谓曰:"可置一观,彰表灵迹。"既构殿,缺中梁一条。邑民将选奇材,经数旬未获。忽一夜,震雷风裂,达曙乃晴。天降白玉梁一条,可以尺度,严安其上,光彩莹目。因号为玉梁观。至魏武帝时,遣使取之。至其山门,去观数里。亭午之际,雷电大镇,裂殿脊,化为白龙,擘烟雾而去,没观之东山下。晋永嘉中,有戴氏,不知其谁之子,每好游岩谷。偶入郁木山下,见两座青石,搘指一条白玉梁于岩下。戴氏俯近看之,以手扪摸其上,见赤书五行,皆天文云篆。试以手斧敲之,声如钟,又如隐雷之声,鳞甲张起。戴氏惊异,奔走告人。再求寻之,不知其所。唐大历初,有无瑶黄生,因猎亦见。后数数有人见之,皆隐而不闻于人。自玉梁飞去后,其处莫能居之,皆为猛兽毒蛇所逼。(出《玉笥山录》)
【译文】
汉武帝时,湖南玉笥山的老百姓,有感于山神奇灵,有时要消除旱灾虫害,祈祷它没有不灵验的。于是大家互相商量说:"应该建一座寺观,以表彰它的灵迹。"在建造大殿时,缺一条中梁,百姓们要选择最好的木材,寻找几十天而未能获得。忽然有一夜,风吼雷鸣,到天亮才晴。这时,天空降下一条白玉梁,正合尺寸,严密地安放在殿上面,光彩夺目,因此号为玉梁观。魏武帝当政时,他派人取之。那些人刚到山门,距寺观还有好几里,大晌午天竟然雷电大震,使殿脊开裂,那玉梁化作一条白龙,腾云驾雾而去,隐没在寺观的东山下。晋代永嘉年间,有个戴氏,不知道是谁的儿子,经常喜欢到岩谷中游玩。一次,他偶然来到郁木山下,看见两块青石在岩下支撑着那条白玉梁。戴氏俯身上前看去,用手一摸,见上面有五行红字,都是天文云篆。他试着用斧敲敲,那玉梁发出的声音如钟,如雷,并迅速展起鳞甲。戴氏十分惊异,奔走告人。待再去寻找,却不知去向。唐代大历初年,无瑶有个姓黄的,因为打猎也看见过,后来又有不少人见过它,但都隐瞒不说。自从玉梁飞走之后,那个地方再也不能居住了,因为毒蛇猛兽常在那里出没,逼得你不得不走。
湘穴
湘穴中有黑土,岁旱,人则共壅水,以塞此穴。穴淹则大雨立至。(出干宝《搜神记》)
【译文】
湘穴中有黑土,旱了的年头,人们共同灌水堵塞这个穴,穴被水淹没之后,大雨立刻就到了。
耒阳水
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遍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出盛弘之《荆州记》)
【译文】
耒阳县有个雨濑。这个县时常发生旱灾,老百姓共同用土堵塞它,甘雨就会普降大地。假如一个乡单独堵它,雨也普降四处。随便任何一方祈祷,都非常灵验。
孙坚得葬地
孙坚丧父,行葬地。忽有一人曰:"君欲百世诸侯乎,欲四世帝乎?"答曰:"欲帝。"此人因指一处,喜悦而没。坚异而从之。时富春有沙涨暴出。及坚为监丞,邻党相送于上。父老谓曰:"此沙狭而长,子后将为长沙矣。"果起义兵于长沙。(出《异苑》)
【译文】
孙坚死了父亲,要找埋葬之处。这时,忽然有个人对他说:"你想百代为侯,还是四代称帝?"孙坚回答说:"要称帝。"那个人于是用手指出一个地方,欣然而逝。孙坚认为这是奇异,但还是照办了。这时富春当即有大沙滩露出。等到孙坚任监丞官时,邻里们前来相送,走到其父坟旁的大沙滩上,父老们说:"这沙滩狭窄而绵长,看来子孙们将去长沙做官了。"果然,孙坚后来从长沙举兵起义。
聂友
新淦聂友少时贫。尝猎,见一白鹿,射中后见箭著梓树。(原阙出处。明抄本作出《宣室志》,今见《说郛》二五《小说》引作《怪志》)
【译文】
江西新淦县的聂友,少年时很贫穷,曾经打过猎。一次,他遇见一只白鹿,射中之后见箭竟然穿进了梓树里。
八阵图
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象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混瀁,可胜道哉。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人奔山上,则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年年淘灑推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