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六十六妖怪八(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绝。闻于刘山甫。(出《北梦琐言》)
【译文】
唐朝文德年间,有一个姓张的京官(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寓居在苏台。与一些少年子弟,时常往来于文人陆平事的院子,被一个美人喜欢上了。来往很长时间了,他心里犯疑,不久便病得消瘦了。遇上开元观的道士吴守元,他说有不祥之气。他把一张符交给张氏。张氏一看,符上画有一件盟器和一位婢女,背面写了一个红色的"英"字。地点是在空屋柱子的洞穴中。于是就把符烧了,那妖就绝灭了。这是从刘山甫那里听来的。
僧十朋
刘建封寇豫章,僧十朋,与其徒奔分宁,宿澄心僧院。初夜,见窗外有光。视之,见团火,高广数尺。中有金车子,与火俱行。呕轧有声。十朋始惧。其主人云:"见之数年矣。每夜,必出于僧堂西北隅地中,绕堂数周,复没于此。以其不为祸福,故无掘视之者。"(出《稽神录》)
【译文】
刘建封进犯豫章时,僧人十朋和他的弟子们跑到分宁,宿到澄心僧院里。刚入夜,他们看见窗外有光。一看,见到一团火,高和宽各有几尺。火中有辆饰金的车子,和火一块行走,"呕呕呀呀"地发出响声。十朋一开始时很害怕,僧院主人说:"这种现象出现多年了。每天夜里,必定出现在僧堂西北的墙边上,绕着僧堂走几圈,再在那地方熄灭。因为它不做祸事,所以没有人挖开地看它是怎么回事。
宜春人
天祐初,有人游宜春,止空宅中。兵革之后,井邑芜没。堂西至梁上,有小窗,窗外隙荒数十亩。日暮,窗外有一物,正方,自下而上。顷之,全蔽其窗。其人引弓射之,应弦而落。时已夕,不能即视。明旦寻之,西百余步,有方杉板,带一矢,即昨所射也。(出《稽神录》)
【译文】
天祐初年,有一个人游宜春,住在一所空宅子里。战乱之后,城乡荒芜破落。从堂西墙到梁上,有一个个窗。窗外是几十亩荒地。天黑之后,窗外有一个东西,正方形,从下边往上来。顷刻之间,把窗全挡上了。这人拉弓射它,它随着弓弦声落下去了。当时已是夜间,不能马上出去看。第二天早晨一找,向西走了一百多步,有一块方形杉木板,带着一支箭。这就是昨夜他射中的东西。
朱从本
李遇为宣州节度使,军政委大将朱从本。本家厩中畜猴。圉人夜起秣马,见一物如驴,黑而毛,手足皆如人。据地而食此猴,见人乃去,猴已食其半。明年,遇族诛。宣城故老云。郡中常有此怪。每军城有变。此物辄出。出则满城皆臭。田頵将败,出于街中。巡夜者见之,不敢逼。旬月祸及。(出《稽神录》)
【译文】
李遇是宣州节度使,军政大事都委托大将朱从本去办。朱从本家马厩里养着一只猴子。养马的人夜里起来喂马,看到一个东西象驴,身上黑色而长毛,手脚都象人。那东西在那里吃那只猴子,见有人来就离开了。猴子已吃掉了一半。第二年,他家遭到灭族的灾难。宣城的老人们说:"郡里常有这种怪物,每当军变城陷的时候,这东西就出现。一出现就满城都臭。田頵将要败落的时候,它出现在街上。巡夜的看见了,不敢走近它。十来天祸就来临。"
周本
信州刺史周本入觐扬都,舍于邸第。遇私讳日,独宿外斋,张灯而寐。未熟,闻室中有声划然。视之,见火炉冉冉而升,直傅于屋,良久乃下,飞灰勃然。明日,满室浮埃覆物,亦无他怪。(出《稽神录》)
【译文】
信州刺史周本到扬都去觐见皇帝,住在官署里。遇上家讳的日子,独自宿在外屋,他点着灯睡觉。还没有睡熟,听到屋里有声划过。一看,见火炉慢慢地升起来,一直附着到屋顶上,很久才下来。飞灰纷纷扬起。第二天,满屋浮灰覆盖着东西,也没发生别的什么怪事。
王宗信
唐末,蜀人攻岐还,至于白石镇,裨将王宗信止普安禅院僧房。时严冬,房中有大禅炉,炽炭甚盛。信拥妓女十余人,各据僧床寝息。信忽见一姬飞入炉中,宛转于炽炭之上。宗信忙遽救之。及离火,衣服并不焦灼。又一姬飞入如前,又救之。顷之,诸妓或出或入,各迷闷失音。有亲吏隔驿墙,告都招讨使王宗俦。宗俦至,则徐入,一一提臂而出。视之,衣裾纤毫不毁,("毁"原作"假",据明抄本改。)但惊悸不寐。讯之,云,被胡僧提入火中,所见皆同。宗信大怒,悉索诸僧立于前,令妓识之。有周和尚者,身长貌胡。皆曰,是此也。宗信遂鞭之数百,云有幻术。此僧乃一村夫,新落发,一无所解。又缚手足,欲取炽炭爇之。宗俦知其屈,遂解之使逸。讫不知何妖怪。(出《王氏见闻》)
【译文】
唐朝末年,蜀人攻打岐山回来,走到白石镇,裨将王宗信住在普安禅院僧房里。当时正是严冬,房中有一个大禅炉,炭火烧得很旺。王宗信拥抱十几个妓女,各自占好床位睡下。王宋信忽然看到一位女子飞进炉里,在炭火上扭曲翻滚。王宗信急忙上去救她。等到离开火一看,她的衣服并没烧焦。又一位女子飞进去,又救出来。顷刻之间,妓女们有的飞进去,有的被救出来,一个个迷惑憋闷而失声呻吟。有一位亲随的小吏隔着驿墙告诉都招讨使王宗俦。王宗俦来到,就慢慢进屋,一一地提着胳膊拽出来。一看,衣服裙子丝毫也没烧坏,只是吓得不能睡觉。问她们,她们说,是被一个胡僧提进火里的。她们看到的都相同。王宗信大怒,把所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