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六十六妖怪八(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三百六十六妖怪八
杜元颖朱道士郑生赵士宗曹朗秄儿李约张缜马举韦琛张谋孙 李黄宋洵张氏子僧十朋宜春人朱从本周本王宗信薛老峰欧阳璨
杜元颖
杜无颖镇蜀年,("年"原作"平"。《说郛》卷七作"初到蜀年"。"平"当"年"字之讹。)资州方丈大石走行,盘礴数亩。新都县大道观老君旁泥人须生数寸,拔之,俄顷又出。都下诸处有栗树,树叶结实。食之,味如李。鹿头寺泉水涌出,及猫鼠相乳之妖。蛮欲围城,城西门水,有人见一龙与水牛斗,俄顷皆灭。又说,李树上皆得木瓜,而空中不实。(出《戎幕闲谈》)
【译文】
杜元颖镇守蜀地的时候,资州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大石头能跑能走,盘据了几亩地的地方。新都县大道观老君旁边的泥人长出了几寸的胡须,把它拔了,过一会儿又长出来。都城各地有栗子树,树叶上结果实,吃它,味道象李子。鹿头寺的泉水涌出来,还有猫鼠互相吃奶的怪事。蛮夷想要围城,城西门发水,有人见一条龙和水牛打斗,不一会儿全都消失。又说,李子树上都结了木瓜,但是里边是空的,没有瓤。
朱道士
朱道士者,大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于涧石,忽见蛇虵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朱道士又曾游青城山丈人观。至龙桥,见岩下有枯骨,背石平坐,接手膝上。鉤鏁,附苔络蔓,色白如雪。云,祖父已常见。(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朱道士大和八年曾经游庐山。他在涧石间歇憩,忽然看到一条大蛇蟠在那里象一堆丝绸,顷刻间变成了一头大龟。他打听山上的老翁,老翁说那是玄武帝君。朱道士还曾经游青城山的丈人观。他走到龙桥,见岩下有一具枯骨,背着石头平坐在那里,把手放在双膝上,钩曲成锁,附着有苔藓和藤蔓,颜色白得象雪。他说他祖父已经常常见过。
郑生
俗传人之死,凡数日,当有禽自柩中而出者,曰"杀"。大和中,有郑生者,常于韅川,与郡官略于野。有网得一巨鸟,色苍,高五尺余。主将命解而视之,忽无所见。生惊,即访里中民,讯之,民有对者曰:"里中有人死,且数日。卜人言,今日'杀'当去。其家伺而视之,有巨鸟色苍,自柩中出。君之所获,果是乎。"天宝中,京兆尹崔光远因游略,常遇一妖鸟,事与此同也。(出《宣室志》)
【译文】
民间传说人死了,大约几天内,会有鸟从灵柩中飞出来,那鸟叫"杀"。大和年间,有一位姓郑的年轻人,曾经在韅川和郡官到野外打猎。有人网到一只大鸟,苍色羽毛,五尺多高。主将让人把它解开看看,它忽然就不见了。郑生很是吃惊,就到乡民那里打听。有的乡民说:"乡里有一个人死了将近几天,占卜的人说,今天'杀'会离去的。这一家等候在那里看着,有一只苍色大鸟,从灵柩中飞出来。你所捕获的,就是这只鸟吧!"天宝年间,京兆尹崔光远因为打猎,曾经遇到一只妖鸟,情形和这相同。
赵士宗
会昌元年,戎州水涨,浮木塞江。刺史赵士宗召水军接木段。公署卑小地窄,不复用,因并修开元寺。后月余日,有夷人,逢一人,如猴,著故青衣,亦不辩何制。云:"关将军遣来采木,被此州接去,不知为计,要须明年却来收。"夷人说于州人。至二年七月,天欲曙,忽暴水至。州城临江枕山,每大水,犹去州五十余丈。其时水高百丈,漂二十余人。州基地有陷十丈外,大石如三间屋者,积堆于州基。水黑而腥,至晚方退。知州官虞藏玘及吏,才及船投岸。旬月后,州水方干。除大石外,更无一物。唯开元寺玄宗真容,去旧处十余步,卓立沙上。其他铁石,一无有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会昌元年,戎州涨水,水上的浮木堵塞了江流。刺史赵士宗让水军把木段打捞上来。公署低矮窄小,不再使用,就一块去修开元寺。后来过了一个多月,有一个夷人碰到一个人,这个人像猴,穿旧青色衣服,也辨不出是何种服制。这人说:"关将军派我来采木头,被这州接了去,没有办法,要明年回来收。"夷人把这事报告给州人。到了第二年七月,天将亮,忽然大水来了。州城一面临水,一面靠山,每次发大水,还离州城五十多丈。这时候水高一百多丈,漂走二十多人。州基地有陷下去十丈的地方。大石头象三间房子那么大,堆积在州基上。水又黑又腥,到了晚上才退。知州官虞藏玘和其他官吏们,这时候才来到船上,投向岸边。十天后,州城里的水才干。除了大石头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了,只有开元寺唐玄宗的雕像,离开旧地方十几步,直立在沙上。其它铁石器物,全都没有了。
曹朗
进士曹朗,文宗时任松江华亭令。秩将满,于吴郡置一宅。又买小青衣,名曰花红云。其价八万,貌甚美,其家皆怜之。至秋受代。令朗(明抄本无"令"字。"朗"下有"乃"字。)将其家人入吴郡宅。后逼冬至,朗缘新堂修理未毕,堂内西间,贮炭二百斤。东间窗下有一榻,新设茵席,其上有修车细芦席十领。东行,南厦。西廊之北一房,充库。一房即花红及乳母,一间充厨。至除前一日,朗姊妹乃亲,皆办奠祝之用。铛中及煎三升许油,旁堆炭火十余斤。妹作饼,家人并在左右,独花红不至。朗亲意其惰寝,遂召之至,又无所执作。朗怒,笞之,便云头痛。忽有大砖飞下,几中朗亲。俄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