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六十四妖怪六(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和尚的家人都在田间劳作,有一个穿黑衣背褐色包袱的人一大早到田间来讨水喝,就说了那件事。小和尚的父母和全家哭叫,来见老和尚。老和尚还想骗他们。小和尚的父亲用铁锹找到了小和尚的尸体,就告到了官府。郑余庆非常吃惊,派捉拿盗贼的官吏细察此案,认为他一定冤枉。老和尚详细地陈述,又说:"这是我欠的一笔老帐,只得一死了!"察访他的人也说他该死。和尚要求七天后再处死他,用这七天来念咒,是为了将来的资财和口粮。郑余庆可怜他而答应了。老和尚洒沐浴设坛,急印符契,捆绑木桩,察访那个鬼魅。共念了三个晚上,那妇人就出现在坛上,说:"我的同类有不少,求食的地方,动不动就被大师破除了。小和尚还在,如果你能发誓不念咒了,我一定把他还给你。"智圆恳切地发誓,妇人高兴地说:"小和尚在城南某村的古墓里。"老和尚对官吏讲了。官吏按照他讲的去找,小和尚果然在那,神情已经痴呆了。打开小和尚的棺材,里边装的是一把笤帚。老和尚智圆从此绝了他的法术。
南孝廉
唐南孝廉,失其名,莫知何许人,能作鲙,彀薄缕细,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炫伎,先起架以陈之,忽暴风雨。震一声,鲙悉化为胡蝶飞去。南惊惧,遂折刀,誓不复作。(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朝有位姓南的孝廉,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氏。他善于作鲙鱼。他作的鲙鱼纹缕又薄又细,轻得可以吹起来。他拿着刀作鲙鱼的时候,有响声,动作敏捷,好象合乎节奏。于是就会集宾客,炫耀他的技艺。先搭起架子把鲙鱼摆上。忽然一阵暴风雨,一声大震,鲙鱼全都变成蝴蝶飞走了。南孝廉又惊又怕,于是折断了刀,发誓不再作鲙鱼。
谢翱
陈郡谢翱者,尝举进士,好为七字诗。其先寓居长安升道里,所居庭中,多牡丹。一日晚霁,出其居,南行百步,眺终南峰。伫立久之,见骑自西驰来,绣缋仿佛,近乃双鬟,高髻靓妆,色甚姝丽。至翱所,因驻谓翱:"郎非见侍耶?"翱曰:"步此,徙望山耳。"双鬟笑,降拜曰:"愿郎归所居。"翱不测,即回望其居,见一青衣三四人,偕立其门外。翱益骇异。入门,青衣俱前拜。既入,见堂中设茵毯,张帷帘,锦绣辉映,异香遍室。翱愕然且惧,不敢问。一人前曰:"郎何惧?固不为损耳?"顷之,有金车至门,见一美人,年十六七,风貌闲丽,代所未识。降车入门,与翱相见,坐于西轩。谓翱曰:"闻此地有名花,故来与君一醉耳。"翱惧稍解。美人即命设馔同食,其器用物,莫不珍丰。出玉杯,命酒递酌。翱因问曰:"女郎何为者?得不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固请之,乃曰:"君但知非人则已,安用问耶?"夜阑,谓翱曰:"某家甚远,今将归,不可久留此矣。闻君善为七言诗,愿有所赠。"翱怅然,因命笔赋诗曰:"阳台后会杳无期,碧树烟深玉漏迟。半夜香风满庭月,花前竟发楚王时。"美人览之,泣下数行曰:"某亦尝学为诗,欲答来赠,幸不见诮。"翱喜而请,美人求绛笺,翱视笥中,唯碧笺一幅,因与之。美人题曰:"相思无路莫相思,风里花开只片时。惆怅金闺却归处,晓莺啼("啼"原作"题",据明抄本改。)断绿杨枝。"其笔札甚工,翱嗟赏良久。美人遂顾左右,撒帐帘,命烛登车。翱送至门,挥泪而别。未数十步,车与人马,俱亡见矣。翱异其事,因贮美人诗笥中。明年春,下第东归,至新丰,夕舍逆旅。因步月长望,感前事,又为诗曰:"一纸华笺丽碧云,余香犹在墨犹新。空添满目凄凉事,不见三山缥缈人。斜月照衣今夜梦,落花啼雨去年春。红闺更有堪愁处,窗上虫丝镜上尘。"既而朗吟之。忽闻数百步外,有车音西来甚急。俄见金闺从数骑,视其从者,乃前时双鬟也。惊问之,双鬟遽前告,即驻车,使谓翱曰:"通衢中恨不得一见。"翱请其舍逆旅,固不可。又问所适,答曰:"将之弘农。"翱因曰:"某今亦归洛阳,愿偕东可乎?"曰:"吾行甚迫,不可。"即褰车帘谓翱曰:"感君意勤厚,故一面耳。"言竟,呜咽不自胜。翱亦为之悲泣,因诵以所制之诗,美人曰:"不意君之不忘如是也,幸何厚焉?"又曰:"愿更酬此一篇。"翱即以纸笔与之,俄顷而成曰:"惆怅佳期一梦中,五陵春色尽成空。欲知离别偏堪恨,只为音尘两不通。愁态上眉凝浅绿,泪痕侵脸落轻红。双轮暂与王孙驻,明日("日"原作"月"。据明抄本改。)西驰又向东。"翱谢之,良久别去。才百余步,又无所见。翱虽知为怪,眷然不能忘。及到陕西,遂下道至弘农,留数日,冀一再遇。竟绝影响,乃还洛阳。出二诗,话于友人。不数月,以怨结遂卒。(出《宣室志》)
【译文】
陈郡的谢翱,曾经考过进士,喜欢作七言诗。他以前寓居在长安升道里。他住的院子里,有许多牡丹花。一天晚上雨后天晴,他从家里出来,向南走出百步远,眺望终南山,伫立了很久。他望见一人骑马从西奔来。那人穿戴华贵,行迹绰约,近看才知是双鬟女子,高高的发髻,漂亮的化妆,姿色非常美丽。那人来到谢翱跟前,就停下对他说:"你不是在等我吧?"谢翱说:"我走到这儿,只望望山罢了!"那人就笑,下马行礼说:"请您回家吧!"谢翱不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