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三十鬼十五(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宿了,一年以后,他也发病死了。
李令问
李令问,开元中为秘书监,左迁集州长史。令问好服玩饮馔,以奢闻于天下。其炙驴罂鹅之属,惨毒取味。天下言服馔者,莫不祖述李监,以为美谈。令问至集州,染疾,久之渐笃。刺史以其名士,兼是同宗,恒令夜开城门,纵令问家人出入。刺史之子,尝夜与奴私出游。至城门,遥见甲仗数百人,随一火车,当街而行。惊曰:"不闻有兵,何得此辈?"意欲驰告父,且复伺其所之。寻而已至城壕,火车从水上过,曾不渍灭,方知是鬼。走投其门,门已闭。不得归,遂奔令问门中处之。既入,火车亦至令问中门外。其子虽恐惧,仍窃窥之。忽闻堂中十余人诵经,甲仗等迟回良久。有一朱衣鬼,径三踢关,声如雷震,经声未绝。火车移上堂阶,遥见堂中灯火清静,尚有十余人侍疾。朱衣鬼又抉窗棂,其声如前,令问左右者皆走散。鬼自门持令问出,遂掷于火车中,群鬼拥之而去。其子还舍,述其事。刺史明日令人问疾。令问家中余口,无敢起者。使者叫呼方出,云:"昨夜被惊,至今战惧未已。令问尸为鬼所掷,在堂西北陈重床之下。"家人乃集而哭焉。(出《灵怪录》,明钞本、陈校本俱作出《灵怪集》)
【译文】
李令问,开元年间做秘书监,以后提升为集州长史。令问喜好吃喝玩乐,以奢侈闻名天下。他烧烤驴肉、腌制鹅肉之类,招法狠毒地品其味道。天下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不效法李监的,把这件事称为美谈。李令问到集州,患了疾病,过了很久,病重了。刺史因为他是名士,同时又是同一宗族,经常派人夜间打开城门,放李令问家人出入城门。刺史之子,曾经夜间和奴仆偷偷地出去游玩。到了城门,很远便看见几百名卫士,跟着一辆带火焰的车,正当街行进,便惊讶地问道:"没听说有兵事,为什么来这些人?"想要回奔告诉父亲,又探察他们所到的地方。不久已到了护城河,带火的车从水上经过,不曾被浸灭,才知道是鬼。跑着找到城门,城门已关闭,不能回家,于是逃奔到李令问屋里停留。进去以后,带火的车也到了李令问中门外,刺史的儿子虽然恐惧,仍然偷偷看外面。忽然听到屋里十多人念诵经书,穿铠甲的士兵在那里逗留了很久。有一个穿红衣服的鬼,一直连踢那个门闩,声如雷霆。读经书的声音也不停,带火的车也移上堂前的台阶,很远地看见屋中点着灯火,非常清静,还有十多个人侍候病人。穿红衣服的人,又戳坏了窗棂,那声音象刚才的一样,李令问左右的人都走散了,鬼从门那儿领着令问出来,于是把他放到带火的车中,群鬼簇拥着离去了。刺史的儿子回到屋里,陈述刚才的事。刺史第二天,派人问令问的病情,令问家里其他人没有敢站起来的,刺史使者叫喊他们才出来,说:"昨夜被惊吓,到现在惊吓都没消除,令问尸体被鬼扔掉,在堂屋西北角停放在床下。"家人才聚集而哭。
僧韬光
青龙寺僧和众、韬光,相与友善。韬光富平人,将归,谓和众曰:"吾三数月不离家,师若行,必访我。"和众许之,逾两月余。(逾两月余四字原空缺,据许本、黄本补。)和众往中都,道出富平,因寻韬光。和众日暮至,离居尚远,(离居尚远四字原空缺,据许本、黄本补。)而韬光来迎之曰:"劳师相寻,故来迎候。"与行里余,将到家。谓和众曰:"北去即是吾家,师但入须我,我有少务,要至村东,少选当还。"言已东去。和众怪之,窃言曰:"彼来迎候,何预知也?欲到家舍吾,何无情也?"至其家扣门,韬光父哭而出曰:"韬光师不幸,亡来十日,殡在村东北。常言师欲来,恨不奉见。"和众吊唁毕,父引入,于韬光常所居房舍之。和众谓韬光父曰:"吾适至村,而韬光师自迎吾来,相与谈话里余。欲到,指示吾家而东去。云要至村东,少闲当返。吾都不知是鬼,适见父,方知之。"韬光父母惊谓和众曰:"彼既许来,来当执之。吾欲见也。"于是夜久,韬光复来,入房谓和众曰:"贫居客来,无以供给。"和众请同坐,因执之叫呼。其父与家人并至,秉烛照之,形言皆韬光也。纳之瓮中,以盆覆之。瓮中忽哀诉曰:"吾非韬光师,乃守墓人也。知师与韬光师善,故假为之。如不相烦,可恕造次,放吾还也。"其家不开之,瓮中(瓮中二字原空缺,据许本、黄本补。)密祈请转苦。日出后却覆,如惊飏飞去,而和众亦还。后不复见(还后不复见五字原空缺,据许本、黄本补。)焉。(出《纪闻》)
【译文】
青龙寺僧和众、韬光,相互友好,韬光是富平人,将要回家,对和众说:"我几个月不离开家,师傅如果去,一定去看望。"和众答应他了。过了两个多月,和众去中都,路过富平,就去找韬光。和众日落时到了,离韬光居住的地方还很远,可韬光就亲自来迎接和众说:"烦劳师傅找我,所以就来迎候您。"走了一里多地,将要到家,对和众说:"向北去就是我家,师傅只进去等我,我有一点事情,溜跶到村东,稍等候一会就当回来。"说完已向东去,和众对此感到奇怪,自言自语道:"他来迎候我,怎么会预先知道呢?想要到他家却扔下我,为什么这样无情?"到了他家,敲他家门,韬光父亲哭着出来说:"韬光师傅不幸,过世十多天,葬在村东北边,他常说您想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