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二十八鬼十三(4/6)
传说很多,详尽地出于口头流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王怀智
唐坊州人上柱国(上柱国三字原空缺,据陈校本补)王怀智,显庆初年。其母孙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经七日,背上已烂而苏,云:"在地下见怀智,见任太山录事。"遣此人执笔,口授为书,谓之曰:"汝虽合死,今方便放汝归家,宜为我持此书至坊州。访我家,白我母云:'怀智今为太山录事,幸蒙安太。但家中曾贷寺家木作门,此既功德物,早偿之。怀善将死,不合久住。速作经像求助,不然,恐无济理。'"此人既苏,即赍书特送其舍。所谓家事,无不暗合。至三日,怀善暴死。合州道俗闻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勋卫侯智纯说之。(出《法苑珠林》)
【译文】
唐朝坊州的人王怀智,显应初年死了。他的母亲孙氏和弟弟怀善、怀表还都活着。到了显庆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个人,忘了他什么名字,死了七天了,背上已经腐烂又苏醒过来,说他在地下见到了怀智。怀智被任命为太山录事,让他执笔口授了一封信,对他说:"你虽然应该死,现在我方便就放你回家,应该替我拿这封信到坊州,找到我家,告诉我母亲说:'怀智现在是太山录事,幸运安泰。只是家中曾借寺庙的木头做门,这既然是功德之物,就应该早早还给寺庙。怀善快要死了。你不应在他那儿久住。快点供经像救助。不然恐怕没有救助的机会了。'"这人死而复生后,就带着书信特意送到他家。所说的家事,无不暗暗符合。到了第三天,怀善暴死。全州道家、俗家听说了这件事,无不增加修建功德的事。这是鄜州勋卫侯智纯说的事。
沙门英禅师
唐法海寺沙门英禅师,具言每见鬼,寺主沙门惠兰,怪而问焉。英曰:"向秦庄襄王遣人传语:'饥虚甚,以师大慈,又自有所见,从者二百许人,勿辞劳费也。'吾也报云:'后日晓时书来,(《两京新记》后日晓食书来作后日晚食当来)专相候待。'"惠兰便备酒脯之类。至时秦王果来,侍从甚众,贵贱罗列,坐食甚急,谓英曰:"弟子不食八十年矣。"英问其故,答曰:"吾生时未有佛法,地下见责功德,吾但以放生矜恤茕孤应之。以福薄,受罪未了。受此一餐,更四十年。方便得食。"因指坐上人云:"是陈轸,多为虚诈。"又指二人云:"是白起、王翦,为杀人多,受罪亦未了。"英曰:"王何不从人索食,而自受饥窘也。"答曰:"慈心少,且余人又不相见。吾贵人,不可妄作祸祟,所以然也。"因指酒脯曰:"寺主将来耶?深耽愧。"临去时,谓英曰:"甚愧禅师,弟子有物在,当相送。城东门通化外尖冢,是弟子墓。时人不知,妄云吕不韦冢耳。"英曰:"往赤眉贼发掘,何得更有物在?"鬼曰:"贼将麄物去,细者深,贼取不得。见在。"英曰:"贫道出家,无用物处,必莫将来。"言讫谢去。(出《两京记》)
【译文】
唐法海寺僧人英禅师,说他总见到鬼。寺主僧惠兰,就惊奇地问他?英禅师说:"最近秦庄襄王派人传话。说他饿得厉害,以我的慈悲心肠,又自有所见,跟随他的二百多人,都是不辞劳苦的。我已经告诉他了,后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来,专门等候招待。"慧兰就准备了酒肉之类的东西,到时秦王果然来了,侍从很多,不分贵贱站到一起,坐下吃饭很急。秦王对英禅师说:"我已经八十年没吃饭了。"英禅师询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我活着时候还没有佛法,在地下被责问到功德之事,我只以放生、体恤孤独来应付。因为欠缺福德,受罪没完,今天吃这一顿饭,要过了四十年才能再吃。"就指着座上人说:"这是陈轸,因为太虚伪奸诈。"又指着二人说:"这是白起、王翦,因为杀人太多,受罪也没完。"英禅师说:"怎么不朝人索要食物,而自己忍受饥饿呢?"回答说:"好心人太少了,况且其他人又不能见面,我是富贵之人,不能轻易去人间做坏事,所以就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又指着酒肉说:"寺主让我来,很打扰,非常惭愧。"临走时对英禅师说:"很对不起禅师,弟子有东西在,应该送给您,城东门通化外尖尖的坟,是我的墓。人们都不知道,胡说是吕不韦墓。"英禅师说:"以前赤眉贼兵挖掘过了,怎么还能有东西在呢?"鬼说:"贼兵将粗糙的东西拿去了。细软在里面,贼兵拿不走,还在。"英禅师说:"我是出家人,没有用东西的地方,将来也用不着。"英禅师说完,秦王告别走了。
陈导
唐陈导者,豫章人也,以商贾为业。龙朔中,乃泛舟之楚,夜泊江浦,见一舟溯流而来,亦宿于此。导乃移舟近之,见一人厖眉大鼻如吏,在舟检勘文书,从者三五人。导以同旅相值,因问之曰:"君子何往?幸喜同宿此浦。"厖眉人曰:"某以公事到楚,幸此相遇。"导乃邀过船中,厖眉亦随之。导备酒馔,饮经数巡,导乃问以姓氏,厖眉人曰:"某姓司徒,名弁。被差至楚,已来充使。"导又问曰:"所主何公事也?"弁曰:"公不宜见问。君子此行,慎勿以楚为意,愿适他土耳。"导曰:"何也?"弁曰:"吾非人也,冥司使者。"导惊曰:"何故不得之楚?"弁曰:"吾往楚行灾,君亦其人也。感君之惠,故相报耳。然君须以钱物计会,方免斯难。"导恳苦求之,
王怀智
唐坊州人上柱国(上柱国三字原空缺,据陈校本补)王怀智,显庆初年。其母孙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经七日,背上已烂而苏,云:"在地下见怀智,见任太山录事。"遣此人执笔,口授为书,谓之曰:"汝虽合死,今方便放汝归家,宜为我持此书至坊州。访我家,白我母云:'怀智今为太山录事,幸蒙安太。但家中曾贷寺家木作门,此既功德物,早偿之。怀善将死,不合久住。速作经像求助,不然,恐无济理。'"此人既苏,即赍书特送其舍。所谓家事,无不暗合。至三日,怀善暴死。合州道俗闻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勋卫侯智纯说之。(出《法苑珠林》)
【译文】
唐朝坊州的人王怀智,显应初年死了。他的母亲孙氏和弟弟怀善、怀表还都活着。到了显庆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个人,忘了他什么名字,死了七天了,背上已经腐烂又苏醒过来,说他在地下见到了怀智。怀智被任命为太山录事,让他执笔口授了一封信,对他说:"你虽然应该死,现在我方便就放你回家,应该替我拿这封信到坊州,找到我家,告诉我母亲说:'怀智现在是太山录事,幸运安泰。只是家中曾借寺庙的木头做门,这既然是功德之物,就应该早早还给寺庙。怀善快要死了。你不应在他那儿久住。快点供经像救助。不然恐怕没有救助的机会了。'"这人死而复生后,就带着书信特意送到他家。所说的家事,无不暗暗符合。到了第三天,怀善暴死。全州道家、俗家听说了这件事,无不增加修建功德的事。这是鄜州勋卫侯智纯说的事。
沙门英禅师
唐法海寺沙门英禅师,具言每见鬼,寺主沙门惠兰,怪而问焉。英曰:"向秦庄襄王遣人传语:'饥虚甚,以师大慈,又自有所见,从者二百许人,勿辞劳费也。'吾也报云:'后日晓时书来,(《两京新记》后日晓食书来作后日晚食当来)专相候待。'"惠兰便备酒脯之类。至时秦王果来,侍从甚众,贵贱罗列,坐食甚急,谓英曰:"弟子不食八十年矣。"英问其故,答曰:"吾生时未有佛法,地下见责功德,吾但以放生矜恤茕孤应之。以福薄,受罪未了。受此一餐,更四十年。方便得食。"因指坐上人云:"是陈轸,多为虚诈。"又指二人云:"是白起、王翦,为杀人多,受罪亦未了。"英曰:"王何不从人索食,而自受饥窘也。"答曰:"慈心少,且余人又不相见。吾贵人,不可妄作祸祟,所以然也。"因指酒脯曰:"寺主将来耶?深耽愧。"临去时,谓英曰:"甚愧禅师,弟子有物在,当相送。城东门通化外尖冢,是弟子墓。时人不知,妄云吕不韦冢耳。"英曰:"往赤眉贼发掘,何得更有物在?"鬼曰:"贼将麄物去,细者深,贼取不得。见在。"英曰:"贫道出家,无用物处,必莫将来。"言讫谢去。(出《两京记》)
【译文】
唐法海寺僧人英禅师,说他总见到鬼。寺主僧惠兰,就惊奇地问他?英禅师说:"最近秦庄襄王派人传话。说他饿得厉害,以我的慈悲心肠,又自有所见,跟随他的二百多人,都是不辞劳苦的。我已经告诉他了,后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来,专门等候招待。"慧兰就准备了酒肉之类的东西,到时秦王果然来了,侍从很多,不分贵贱站到一起,坐下吃饭很急。秦王对英禅师说:"我已经八十年没吃饭了。"英禅师询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我活着时候还没有佛法,在地下被责问到功德之事,我只以放生、体恤孤独来应付。因为欠缺福德,受罪没完,今天吃这一顿饭,要过了四十年才能再吃。"就指着座上人说:"这是陈轸,因为太虚伪奸诈。"又指着二人说:"这是白起、王翦,因为杀人太多,受罪也没完。"英禅师说:"怎么不朝人索要食物,而自己忍受饥饿呢?"回答说:"好心人太少了,况且其他人又不能见面,我是富贵之人,不能轻易去人间做坏事,所以就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又指着酒肉说:"寺主让我来,很打扰,非常惭愧。"临走时对英禅师说:"很对不起禅师,弟子有东西在,应该送给您,城东门通化外尖尖的坟,是我的墓。人们都不知道,胡说是吕不韦墓。"英禅师说:"以前赤眉贼兵挖掘过了,怎么还能有东西在呢?"鬼说:"贼兵将粗糙的东西拿去了。细软在里面,贼兵拿不走,还在。"英禅师说:"我是出家人,没有用东西的地方,将来也用不着。"英禅师说完,秦王告别走了。
陈导
唐陈导者,豫章人也,以商贾为业。龙朔中,乃泛舟之楚,夜泊江浦,见一舟溯流而来,亦宿于此。导乃移舟近之,见一人厖眉大鼻如吏,在舟检勘文书,从者三五人。导以同旅相值,因问之曰:"君子何往?幸喜同宿此浦。"厖眉人曰:"某以公事到楚,幸此相遇。"导乃邀过船中,厖眉亦随之。导备酒馔,饮经数巡,导乃问以姓氏,厖眉人曰:"某姓司徒,名弁。被差至楚,已来充使。"导又问曰:"所主何公事也?"弁曰:"公不宜见问。君子此行,慎勿以楚为意,愿适他土耳。"导曰:"何也?"弁曰:"吾非人也,冥司使者。"导惊曰:"何故不得之楚?"弁曰:"吾往楚行灾,君亦其人也。感君之惠,故相报耳。然君须以钱物计会,方免斯难。"导恳苦求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