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七神七(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云尔。(出《冥报录》)
【译文】
唐代的睦仁茜,是赵郡邯郸县人士。从小就钻研经学,不相信鬼神。他常常想试探到底有无鬼神,就去拜见看到过鬼的人并跟他学习,十多年一无所获。后来他把家迁往县城,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像个大官,衣帽十分威风而考究,骑着好马,骑马的随从就有五十多人。他看着睦仁茜却没有言声。后来,经常看见他,十年之内,一共见过几十次。后来有一次,他停下马来,喊睦仁茜说:"我经常看见你,感情上便有些眷恋而倾慕,真想和你交往、游玩呀。"睦仁茜当即朝他揖拜,问他是什么人,回答说:"我是鬼呵,姓成名景,本来是弘农县人,西晋时当过别驾,现在任临湖国的长史。"睦仁茜问他国家在什么地方?国君叫什么名字?回答说:"黄河以北,统称为临湖国,国都建在楼烦县西北处的沙漠地带。我们的国君是已经死去的赵武灵王。他今天统治这个国家,总的还要受泰山府君的控制和管理。每月派一名宰相去泰山朝觐。所以多少次路过此地与你相遇呵。我只能给你一样好处,就是能够让你事先知道福难而设法避开它,可以免去受罪。但生死和大祸大福是早就有定数的,不能变动了。"睦仁茜听从了成景的话,成景于是把他的从骑常掌事送给睦仁茜,派他跟随仁茜而去,有什么事情必须事先向上报告,并说道:"凡是你所不知道的,就应当来告诉我。"于是便告别。常掌事一直跟随着睦仁茜,就像个侍从似的。每次睦仁茜提出问题,常掌事没有不事先知道的。隋代大业初年,江陵来的岑之象做了邯郸县令。岑之象的儿子叫文本,年纪不满二十,岑之象请睦仁茜到家中教导文本。睦仁茜将与鬼相遇这件事告诉了文本,并对他说道:"成景长史对我说:'有一事羞于启齿你还不知道;但我既然与你相交,也不能不告诉你呀。鬼神之道也是要吃饭的,但不能够吃饱,常常忍饥挨饿。如果能够吃上人间的饭菜,一年之内都饱饱的。所以,那些鬼们都常常偷吃人间的饭食。'我很穷又十分珍重自己的名声,就不能去偷了。那么你就宴请他一顿吧!"他既然告诉了文本,文本立即就派人准备饭食,备设珍羞。睦仁茜说:"鬼是不想进人的房间的,可以在外面河边支起布棚摆下筵席。"岑文本照他说的一一去做了。时间到了,睦仁茜看见成景与两位客人赶到,骑马的随从就有一百多人。落坐之后,岑文本起身向席间的客人再次揖拜,并道歉说自己准备的食物不够精细,也转告成景感谢之意。岑文本开始设宴时,睦仁茜拿黄金玉帛赠给他。岑文本问是什么东西,睦仁茜说:"鬼所用的东西,全都和人用的不一样。但只有黄金和绢帛,能够通用。但也不如假的好。把黄金镀在锡块上当金子,用纸做绢帛,才是最贵重的上品。"岑文本照他说的去做了。等到成景吃饱了,又把他的从骑叫过来坐着吃开了。岑文本把所作的假金钱及绢帛送给成景,成景十分喜欢,谢道:"由于我而给你找麻烦,而你却把这些东西送上来,十分感激。请问,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自己的寿命呀?"岑文本辞谢道:"我不愿知道。"成景笑着离席而去。几年之后,睦仁茜患上了病,他没有因为疾病沉重、处境窘迫而躺倒。一个多月之后,睦仁茜问常掌事这是怎么回事,常掌事也不知道;便又去找成景长史,成景回答说:"我也不知,下个月要去泰山朝觐,问清因由再告诉你。"到了下个月,成景来告诉他说:"你的一个同乡赵某人,原来是泰山的主簿,现在主簿一职空缺,因此他推荐你当此官,有意让你管理文案,管事的人召你前去。但是文案整理成后你也就该死了。"睦仁茜问他到底该不该去。成景说:"你的寿命应该活到六十多岁,现在才四十岁。但是赵主簿横竖都要把你征召去,你应当去呀。"又说:"赵主簿如果问起来,你就说与他昔日是同学,恩情深厚。今天有幸被任为泰山主簿。"梦中,那位赵某说:"正赶上一个官职空缺,神君让我选人。我已经把你的名字报到神君那里,神君默许用你。你老兄既然不能够得到长生,命中注定必有一死,那样死后的人都集中到一起,你就未必能够当上官了,何必吝惜一二十年的苟安生活呀?!现在文案已经发下来了,不可能再收回去,希望你作出来的决定,什么也不要乱怀疑。"睦仁茜又担忧又害怕,病更加严重了。成景对睦仁茜说:"赵主簿一定想致函给你,你可以自己前往泰山,向泰山府君陈诉,就能免去你的这个职务。"睦仁茜问怎么才能见到府君,成景说:"到泰山庙的东面,再过一个山岭,那片平地就是府君的明府,你到了那个地方,自然就可以见到他了。"睦仁茜把这事告诉了岑文本,文本为他准备行装。几天后,成景又告诉仁茜说:"文状要写成了,你前去陈诉一定会害怕的,那就应当赶快做一尊佛像,这样那文书自然就会撤销了。"睦仁茜嘱咐文本,花三千钱在寺院的西墙上画一尊佛像。画完了,成景就来告诉他:"你的那件事终于免了!"睦仁茜知道自己不信佛,对此半信半疑,问成景说:"佛法说人有三世因果轮回,这是真是假?"成景回答说:"全是真的。"睦仁茜说:"即然如此,那么人死之后应当分别进入六条道,怎么会全变鬼呢?而赵武灵王和你这样的人,现在还是鬼,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