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一神一(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和汉水,不幸全都随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汉一带,至今人们还怀念她们,并修祠堂立于江边。十年之后,人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戏于水边。到晚春上巳节这天,人们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来又甜又新鲜的水果,采来杜兰叶将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线包,还把金属系在上面。这样一来,蛟龙就不会侵害她们的仙体了。由此,这个祠堂被称为"招祗之祠"。
齐桓公
齐桓公游于泽,管仲御。公见怪焉。管仲云:"泽有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朱冠。见人则拜其首而立,见之者殆霸乎?"公曰:"此寡人之所见也。"(出《庄子》)
又 桓公北征孤竹,来至卑耳之溪十里,见人长尺,而人形悉(人形悉原作立人则。据明抄本改。)具。右祛衣,走马前。以问管仲,管仲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余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之神见。走前导也。祛衣前有水也。右祛示从右涉也。"至如言。(出《管仲子》)
【译文】
齐桓公游历于水乡泽国,管仲亲自为他赶车。齐桓公不悦地责怪他,他回答说:"这湖中有大莽蛇,有车轮子这么粗,有车辕这么长。身上是紫色的,头上是红色的,如同穿着紫衣服戴着红帽子。见了人,它就把脖子昂起来,直盯着你。谁如果看见它,谁的霸业就要受到威胁!"齐桓公指指管仲的衣服和帽子,开玩笑道:"这条蟒蛇,我已经看到了!"
又齐桓公向北征讨墨胎氏的孤竹国,走过卑耳溪十里处,看见一个人只有一尺多高,而人体各部器官俱全。他右身赤着,走在齐桓公的马前。齐桓公问管仲,这人是怎么回事。管仲说:"我听说登山之神有个小儿子,只有一尺多高,而人的器物齐全。你今天看见了登山之神,这就是霸业兴盛的预兆。他走在前面是给我们做向导呵。他赤裸着右身,说明前面有水;他右侧没穿衣服,这是暗示我们应从右面涉过河去。"果然,一切都像管仲说的那样。
晋文公
晋文公出,有大蛇如拱,当道。文公乃修德,使吏守蛇。守蛇吏梦天使杀蛇,谓曰:"蛇何故当圣君道?"觉而视之,蛇则臭矣。(出《博物志》)
【译文】
晋文公出巡时,有一条大蛇,如同两手合围的大树,挡住他的路。文公修道积德,命一小吏守护这条蛇。守护蛇的小吏睡着了,梦见天使来杀这条蛇,并说道:"这条蛇为何要挡圣君之道?"小吏醒来看去,那条蛇不但死了,而且臭了。
郑缪公
郑缪公昼日处庙,有神人面鸟身,素服,而状方正,缪公大惧。神曰:"无惧,帝厚汝明德,使锡汝寿十年,使若国昌。"公问神名,(名原作明。据明抄本改。)曰:"予为勾芒也。"(出《墨子》)
【译文】
郑缪公白天住在庙里,有个神仙来见他。这神仙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穿着白衣服,脸型有梭有角。缪公十分害怕。那神人说:"你不要害怕,天帝对你的圣明贤德十分厚爱,派我赐你十年阳寿,为的是使你的国家昌盛起来。"缪公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就是东海之神勾芒呵。"
晋平公
晋平公至浍上,见人乘白骖八驷以来。有狸身而狐尾,去其车而随公之车。公问师旷,师旷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阳之神。饮酒于霍太山而归,其逢君于浍乎,君其有喜焉!"(出《古文琐语》)
【译文】
晋平公来到田地里的水沟旁,看见有人乘坐八匹白马拉的车匆匆而来。有一个长着狐尾野猫身子的怪物从那辆车上跳下来,紧紧跟在晋平公车子的后面。平公问乐师师旷,这是个什么东西。师旷说:"野猫身子狐狸尾巴,它的名字叫首阳之神。它去霍山饮酒回来,恰与你在水沟旁相遇,看来大王要有喜事了!"
齐景公
齐景公伐宋,过泰山,梦见二人怒。公恐,谓泰山之神。晏子以宋祖汤与(与原作兴。据明抄本改。)伊尹,为言其状,汤皙容,多髭须,伊尹黑而短,即所梦也。景公进军不听。军彀毁,公恐,乃散军不伐宋。(出《物异志》。明抄本作出《博物志》)
【译文】
齐景公率兵讨伐宋国。过泰山时,他梦见二人大发雷霆,十分恐惧,以为他们是泰山之神。晏子却说他们二位是宋国的始祖商汤和殷商的国政伊尹。接着,晏子又向景公说出他们的模样:商汤脸色白皙,连鬓胡子;伊尹是个黑黑的矮个子。这与齐景公梦见的那两个人相符。然而,他却没有在意,继续向宋国挺进。结果,所率大军中了圈套受到重创,齐景公吓坏了,于是把士兵遣散了,从此永不伐宋。
妬女庙
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妬女泉,有神庙。泉瀵水深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俗传妬女者,介子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断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取山(山原作仙。据明抄本改。)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出《朝野佥载》)
【译文】
并州石艾、寿阳二县的交界处,有一条妬女泉,泉边有座神庙。这泉水是从地下喷出来的,极深,且又极清澈,一泻千丈。来此祭奠的人投进去不少钱和羊骨头,白花花的,谁都看得见。民间传说的妬女,就是郑国贵族介子推的妹妹。她与哥哥比赛,离开该泉一百多里,寒食节不许断火,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女子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披红戴绿的,颇为新鲜。等到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