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八十五幻术二(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徐祝数十言,方饮水再三,噀壁上。成维摩问疾变相,五色相宜,如新写,逮半日余,色渐薄,至暮都灭。惟金粟纶巾鹙子衣上一花,经两日犹在。(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代大历年间,有个姓荆的术士从南方而来,住在陟圯寺。他喜欢喝酒,一喝就醉,很少有醒着的时候。一日,寺中举行大斋会,来了好几千人。荆术士忽然说道:"我有一个特殊的本领,比用手拍碎瓦片或从地洞里变出一串珠子好看。"说罢,他便将各种颜色的染料调和在一个器皿里,跨前一步抬起目光,慢慢地祝祷几十句,才喝下好几口水喷到墙上。墙上显出神佛维摩诘访问人间疾苦的图像,各种颜色互相衬映,如同刚画的一样。过大半天,那色彩渐渐变淡,傍晚便消失了,只有金粟如来维摩诘身上的纶巾鹙子衣上的一朵小花,过了两天还依然存在。
梵僧难陀
唐丞相魏公张延赏,在蜀时,有梵僧难陀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贯金石,变化无穷。初入蜀,与三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戍将将断之。乃僧至,且曰:"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此妙于歌管。"戍将反敬之,遂留连,为办酒。夜会客与剧饮,僧假裲裆巾帼。市铅黛,饰其三尼。及坐,含睇调笑,逸态绝世。饮将阑,僧谓尼曰:"可谓押衙踏某曲也。"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摩趺,技又绝伦也。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僧喝曰:"妇女风耶?"忽起取戍将佩刀,众谓酒狂,惊走,僧乃拔刀砍之,皆踣于地,血及数尺。戍将大惧,呼左右缚僧。僧笑曰:"无草草。"徐举尼,三枝筇枝也,血乃酒耳。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脰疮中,面赤而歌,手复抵节。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时时预言人凶衰,皆迷语,事过方晓。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僧不欲住,闭关留之,僧因走入壁间,百姓遽牵,渐入,惟余袈裟角,顷亦不见。来日壁上有画僧焉,其状形似,日月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至八日,黑迹亦灭,已在彭州矣。后不知所之。(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朝的丞相魏公张延赏,在蜀郡做官的时候,有一个叫难陀的印度和尚悟得了幻术的要领,入水火,穿金石,无所不能,变化无穷。他刚刚来到蜀郡,与三位尼姑同行,甚至喝得大醉狂歌起来。一位军队的将领见状,想把他们分开。难陀迎上前去,说:"我出身于沙门,所以别有道术。"然后指指那三个尼姑:"她们都善于歌舞乐器。"于是,那将领反倒有几分敬意,并将他们留住,置办一座酒席,晚上同他们开怀畅饮。难陀和尚借来了女人的衣服和头巾,又买来胭粉,把三个尼姑打扮起来。坐下之后,他同尼姑们眉来眼去地调笑着,风流绝世。酒快喝完时,难陀对尼姑们说:"咱们踏着一个曲子行拍,跳一段如何?"于是,她们便缓缓起舞。难陀的舞姿健美激越。他跳着跳着,忽然又打坐于地,真是技艺绝伦。良久,曲终而舞不停。难陀喝道:"这些女人疯了!"忽然拿起那位将领的佩刀。众人都以为他喝醉了,耍酒疯,四散而逃。难陀拔刀追砍,大家都吓得跌倒在地上,血溅出好几尺远。那位将领惊恐起来。喊手下人把难陀捆起来。难陀笑道:"你不要惊慌。"说完,他把那三个尼姑缓缓举起来,原来是三棵竹枝呵,她们的血就是酒。他还有一次喝酒的时候,让人砍下自己的脑袋,钉在柱子上,一点血也没有。他仍坐在席间,酒来了就顺着颈部的伤口倒进去,脸色红扑扑的唱起来,手还打着拍节。散筵之后,他自己提起脑袋再安到脖子上,一点痕迹都没有。他时常为他人预言吉凶,全用隐语,事情过后才能明白。成都有个老百姓,把他留在自己家中供吃供喝好几天,他却还要走。那家主人关上门挽留他。难陀于是走到墙壁上,主人急忙去拽,他却渐渐钻进墙里,只剩下一个袈裟角。一会儿,袈裟角也不见了。第二天,他的画像出现在墙上,与本人酷似。随着时光的移动,画像的颜色渐渐变淡。第七天,空有黑迹;第八天,黑迹也消失。这时候,难陀早已到了彭州,后来便不知去向。
太白老僧
大唐中,有平阳路氏子,性好奇。少从道士游,后庐于太白山。尝一日,有老僧叩门,路君延坐,与语久之。僧曰:"檀越好奇者,然未能臻玄奥之枢,徒为居深山中。莫若袭轻裘,驰骏马,游朝市,可不快平生志,宁能与麋鹿为伍乎?"路君谢曰:"吾师之言,若真有道者。然而不能示我玄妙之迹,何为张虚词以自炫耶?"僧曰:"请弟子观我玄妙之迹。"言讫,即于衣中出一合子,径寸余,其色黑而光。既启之,即以身入,俄而化为一鸟,飞冲天。(出《宣室志》)
【译文】
大唐年间,平阳路某人有个儿子,好奇心颇强。他小时候跟随道士云游,后来在太白山上住下来。一天,有位老僧来敲门,路君请他进来入坐,二人畅谈好长时间。老僧说:施主是个喜好猎奇的人,但还没能领会玄妙奥秘的关键,白白地住在深山之中,莫如穿皮衣,骑骏马,行游于都市,去实现平生的志愿,怎么能在此与麋鹿等野兽为伍呢?"路君表示感谢,说:"听了师傅您的话,好像真是个得道之人。但是不能把你的玄机展示给我,岂不是虚张声势自我炫耀吗?"老僧说:"好,请你看我的玄机。"说完,当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