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十七诙谐三(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二百四十七诙谐三
穆子客僧重公孙绍魏市人魏彦渊陆乂王元景李庶邢子才 卢询祖北海王晞李騊駼卢思道石动筒徐之才萧彪
穆子客
魏使穆子客聘梁,主客范胥谓之曰:"卿名子客,思归之传,一何太速。"客曰:"吾名子客,所以将命四方。礼成告返,那得言速。"(出《谈薮》)
【译文】
北魏派穆子客出使南梁,南梁负责接待工作的官员范胥对穆子客说:"您的名字叫子客,想回转的想法,为何产生的太快了?"穆子客回答说:"我的名字叫子客,所以才奉命出使四方,待完成访问工作后才能返回,哪能说想回转的想法产生得太快呢。"
僧重公
魏使主客郎李恕聘梁,沙门重公接恕曰:"向来全无菹酢膎乎!"("酢膎乎"三字原空缺,据黄本补。)恕父名谐,以为犯讳,曰:"短发稀疏。"重公曰:"贫道短发是沙("是沙"二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门种类。以君交聘二国,不辨膎谐!"("谐"原作"诣",据许本改。)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天"字原空缺,据黄本补。)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中,("中"字原空缺,据黄本补。)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出《谈薮》)
【译文】
北魏派主客郎李恕出使南梁,僧人重公接待他时说:"我们寺院里从来都没有肉酱、酒和膎(按:膎,音谐,干肉。)啊!"李恕的父亲名谐,以为犯讳,因此回骂了一句:"你个短发粗疏的和尚。"僧人重公说:"贫僧短发是僧门的戒规。你作为两国交往的使臣,竟然辩识不了"膎"与"谐"同音不同义!"僧人重公有一次拜见梁高祖,高祖问:"听说天子在外面有四种名声,哪种名声是应该有的?"僧人重公应声回答说:"天宝寺中住个刘孝绰,说是胜任。"刘孝绰得知重公这样回答时说:"还不如说声天子多福!"
孙绍
后魏孙绍历职内外,垂老始拜太府少卿。谢日,灵太后曰:"公年似太老。"绍重拜曰:"臣年虽老,臣卿太少。"后大笑曰:"是将正卿?"(出《启颜录》)
【译文】
后魏孙绍历任宫内外各种不重要的职务,到了垂暮的老年才官拜太府少卿。谢恩那天,灵太后说:"你的年岁似乎太老一些了。"孙绍再次拜谢回答说:"我的年龄虽然老了,但是我任少卿一职太少(按:在此读shào,年轻的意思。)了。"太后听了大笑,说:"是啊!正要任命你为正卿的!"
魏市人
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明抄本"乃有热者"作"其时乃有"。)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因众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在市得米。米中有石,食之乃今发。"众人大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出《启颜录》)
【译文】
后魏孝文帝时,皇室各个王子和达官贵戚很多人都服用铅汞等矿石丹药,而且都自称服用后身体发热。也有自称服用石药发热的人并不富贵,当时有许多人厌恶这些人谎称自己是富贵身子。一次,有一个人躺在集市门前边的大道上,身体翻来覆去不停地转动,自称是服用石药后发热了,吸引许多人争相来看。跟他同来的伙伴怪他假作富贵人,告诉他说:"我也身上发热了。"这个人问:"你什么时候服用的石药?"同伴回答说:"我昨天在市上买的米,米里头有石啊,吃了后现在就发热了。"围观的人听了后,哄然大笑。从此,很少有人声称自己服石药发热了。
魏彦渊
北齐崔昂尝宴筵招朝彦。酒酣后,人多散走。即令著作郎钜鹿魏彦渊追之。彦渊左手执中参军周子渊,渊以□□知名,右手执御史郑守("守"原作"寺",据明抄本、黄本。)信,来谘昂曰:"彦渊后(明抄本"后"作"投",黄本"后"作"役"。)周入郑,执讯获丑。济州长史李翥尝为主人,朝士咸集,幽州长史陆仁惠不来,翥甚衔之。彦渊曰:"一目之罗,岂能获鸟。"翥眇一目,陆号角鸱。又崔儦谓彦渊曰:"我拙于书,不能'儦'字使好。"彦渊曰:"正可长牵人脚,斜飘鹿尾,即好。"彦渊,司农卿李(明抄"李"作"季"。)昌之子。(出《谈薮》)
【译文】
北齐崔昂,有一次设宴款待朝中有名望才干的人士。酒喝过高潮后,参加宴会的人有许多人偷偷溜走了。崔昂发现后,立即让著作郎钜鹿人魏彦渊将他们追回来。魏彦渊左手抓着中参军周子渊,周子渊以面貌丑陋而名闻朝野,右手抓着御史郑守信,回到宴席上征询崔昂说:"我彦渊跑这一趟,抓回来了周参军、郑御史,执讯(按:讯、"信"同"义"谐音。)获丑(按:"丑"的词义之一为'众'。)怎么样?"(按:《诗·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指讯,是对所俘获的牧人加以审问;获丑,是俘获甚多。古代常用这句诗来赞美战功。)济州长史李翥一次以主人的身份设宴请客,朝中的官员都聚在他家,只有幽州长史陆仁惠没有来赴宴,李翥记恨在心。魏彦渊说:"一个眼的罗网,怎么能捕捉到鸟呢?"原来,济州长史李翥瞎了一只眼睛,幽州长史陆仁惠号角鸱(按:既鸱鸺,毛头鹰。)。所以,魏彦渊戏谑地说:"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