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九谄佞一(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译文】
裴延龄仗恃皇上对他的恩宠与重用,加上他为人轻狂暴躁,在朝的同事们都惧怕他,尽量避免和他共事,只有顾少连一点也不回避他。一次,裴延龄画一只雕,群鸟见了后都聒噪着惊恐地飞去。裴延龄将这幅画进献给德宗皇上。德宗原先就知道朝中诸官都怨恨惧怕裴延龄,见到这幅画雕后,更加相信了。
冯道明
雍陶,蜀人也,以进士登第。后稍薄于亲党,其舅云安刘敬之罢举,归山坡,素事篇章。让陶不寄书曰: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陶得诗愧赧,方有孤首之思。后为简州牧,自比谢宣城柳吴兴也。宾至则折挫之,阍者亦怠,投贽者稀得见。忽有冯道明下第请谒云:"与员外故旧。"阍者以道明之言启之,及引进,陶呵曰:"与君昧平生,何方("方"原作"妨",据明抄本改。)相识?"道明曰:"诵员外诗,仰员外德,诗集中日得见。何乃隔平生也!"遂吟曰:"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又曰:"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又曰:"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陶闻吟欣然,待道明如曩昔之交。君子以雍君矜持而好媚,冯子匪艺而求知,其两违之。(出《云溪友议》)
【译文】
雍陶,蜀郡人,在科举中考中进士。之后,他对亲友有些冷淡、疏远。雍陶的舅舅,云安的刘敬之,不参加科举考试,回到三峡家中,平素作诗写文章。他为了让雍陶不给他写信,给雍陶寄写一首诗,其中两句的大意是:诗中"雁"与"鱼",暗指"鸿雁"与"鱼书",也就是"书信"。雍陶得到舅父的这首诗后,想到自己以前对亲友的冷淡,很是羞愧,这才有"狐死首立"的思乡念友之感。稍后,雍陶任简州牧,将自己比作南北朝时的诗人谢胱谢宣城,柳恽柳吴兴。有宾客来拜访则轻慢折磨人家,他家的守门人也怠慢宾客。带着自己的诗文或礼物请求拜见雍陶的人,很少有人受到接见或款待。忽然有一天,有个叫冯道明的落第文人请求拜见雍陶,说:"我跟雍员外是旧相识,请给通报一下。"守门人将这话通报给雍陶。待到引领冯道明拜见雍陶后,雍陶大声呵斥说:"我与你素昧平生,你在哪里认识我的?"冯道明回答说:"我每天都诵读你的诗,敬仰你的德行。我在诗集中天天和你相见,怎么能说我们是素昧平生呢?"说完随口吟出雍陶的两句诗:"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接着,又连续吟出另外几首诗中的佳句:"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雍陶听了冯道明的吟诵后,非常高兴,立即将冯道明象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看待。有德尚的人认为:雍陶为人恃才傲物而又喜欢别人讨好他,冯道明无才而又渴求知识。两个人正好相反。
杜宣猷
杜宣猷大夫自闽("闽"原作"陶",据《玉泉子》改)中除宣城,中官之力也。诸道每岁进阉人,所谓"私白"者,闽为首焉。且多任用。以故大阉以下桑梓,多系于闽。时以为中官薮泽。宣猷既至,每寒食节,辄散遣将吏,荷挈食物,祭于诸阉冢墓。所谓洒扫者也,故时号为"敕使看墓"。(出《玉泉子》)
【译文】
杜宣猷大夫自闽中出任宣城为官,是借助期中宦官的作用啊。唐朝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在十道中,每年向宫中进献的阉人,也叫"私白",闽进献的最多。而且,多数都被皇宫留用。因此,在宫中颇有权势的大宦官,他们的家乡多数都在闽中。当时人都说闽中是出宦官的地方。杜宣猷到宣城上任后,每到清明寒食鬼节,都派出许多将士、官吏,带着祭祀用的食品,给埋在闽中的各个宦官的坟墓设祭,即扫墓。因为这个缘故,当时人称杜宣猷为"皇上任命的守墓人"。
李德裕
李德裕镇扬州,监军使杨钦义追入,必为枢近。而德裕致礼,皆不越寻常,钦义心衔之。一日,中堂设宴,更无他宾。而陈设宝器图画数床,皆殊绝。一席祗奉,亦竭情礼。宴罢,皆以赠之。钦义大喜过望。旬日,西行至汴州,有诏却令监淮南。钦义即至,具以前时所赠归之。德裕笑曰:"此无所直,奈何拒焉?"悉却与之。钦义心感数倍。后竟做枢密使,唐武宗一朝之柄,皆钦义所致也。(出《幽闲鼓吹》)
【译文】
李德裕镇守扬州,监军使杨钦义紧跟着也来到扬州,一定要参与军政要务。但是,李德裕以礼相待,一点也不超出常规,杨钦义暗暗怀恨在心。一天,李德裕在家中正室设宴宴请杨钦义,此外没有再请其他客人。并在好几张床上摆满了各种宝器、图画,都是极罕见的珍品。整个宴席期间,李德裕始终恭恭敬敬地对待杨钦义。宴席结束时,将几张床上摆着的宝物、图画,全都赠送给杨钦义。杨钦义非常高兴,这是他始未料到的。过了十多天,杨钦义往西去汴州,朝廷下诏书让他改任淮南监军使。杨钦义回到扬州后,将前些日子李德裕送给他的宝器书画全都归还给李德裕。李德裕笑着说:"这些东西值不几个钱,监军使为什么拒绝收取它们呢?"又都归还给杨钦义。杨钦义心中加倍感谢李德裕。杨钦义后来竟然官任枢密使。唐武宗一朝的大权,都掌握在杨钦义的手中啊!
韩全诲
唐昭宗以宦官怙权,骄恣难制,常有诛剪之意。宰相崔胤嫉忌尤甚。上敕胤,凡有密奏,当进囊封,勿于便殿面奏。以是宦官不能知。韩全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