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器玩二(4/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些日子走到这里,忽然将我留在程家他一个人走了。没想到遭逢天镜,使我再没法隐去原形了。"王度又问:"你原本是只老狸,变成人形后难道不祸害人吗?"婢女说:"我变成人形侍奉人一点也不想祸害人。但是,我从华山府君那儿逃跑躲藏起来,又变成人形惑人,是神道所不允许的,确死无疑啊。"王度又问:"我想放你一条生路可行吗?"婢女说:"恩人给我这么厚的照看,怎么敢忘记您的大德。但是,天镜一照,再也逃去不了原形啦。我变成人形很长时间了,羞于回到原来的样子。望恩人暂时将天镜放回匣中,赏给我一餐酒饭,让我喝个大醉再死去吧。"王度说:"我将古镜放回匣里,你不逃走吗?"鹦鹉笑着说:"恩人你刚才已经说放我一条活路,你将镜子放回匣中,我就离开这里,这不是辜负了您的大恩吗!但是只要让天镜一照,就再也无路可逃了。此刻,我唯一的希望是用剩下的一点点时间,让我享受到一生的欢乐啊!"王度立时将镜放回匣中,并亲自为鹦鹉敬酒,并将程雄的家人及邻里都招呼来,大家一块儿边喝酒边戏耍玩闹。鹦鹉不一会儿就喝得酩酊大醉,扬起衣袖,边舞边歌,道:"宝镜宝镜,悲哀啊我的命。自从我脱去老狸的原形,到现在我已经侍奉了好几个男人啦。活着虽然是件欢乐的事情,死去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啊。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呢?只要享有这一时的快乐就行啊!"鹦鹉歌毕再拜,化作一只老狸死去。满座人,无不为之惊讶叹息。大业八年四月一日,日蚀。王度当时正在御史台值班,躺在厅阁中的床上,发觉天渐渐变暗了。属下告诉王度日蚀得很严重。王度立即坐起,整理衣冠时拿出古镜照看,发觉古镜也变得昏暗,没有了往日的光色。王度认为这面古镜制作时,一定是符合阴阳光体变化的奥妙的。不然,怎么太阳失去光耀宝镜也没有光耀了呢?王度正思忖着。不一会儿,镜中重新现出光彩,外面的日光也逐渐恢复明亮。等到太阳完全复明后,宝镜也光明如旧。从这以后,每到日蚀、月蚀时,这面古镜也昏暗无光。王度的一位叫薛侠的朋友,得到一把铜剑,剑长四尺,和剑柄相连,剑柄盘成龙凤状。左边的纹理如火焰,右边的纹理似水波。光彩闪耀,不是平常的宝剑。这年八月十五,薛侠带着这柄宝剑到王度这儿来,对王度说:"这是一把古剑,我曾经试验过。每月十五这天,天清地朗,将它放在暗室里,会自然发光,照到几丈远的地方。我得到它有些时日了。你好猎奇爱好古物,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现在我将它带来,愿意和你在今天晚上一同试验一下。"王度非常高兴。这天夜晚,天气果然晴朗。王度和薛侠在一间密室里,不透一点光。王度拿出宝镜,放在身旁。不一会儿,镜面上吐出光华,将全屋照亮。两人互相都能看见对方,就象在白天里一样。薛侠带来的那柄古剑就横放在宝镜的旁边,不见它发出一点光亮来。薛侠大吃一惊,说:"请将镜子装进匣子里。"王度听从他的话,将宝镜装进镜匣里。这时,薛侠的古剑才吐出光华来,不过一二尺。薛侠抚着古剑,感叹地说:"天下神奇宝物,也有相克相伏的理论啊。"这之后,每到月圆之夜,王度都将宝镜放在暗室中,它就会发出华光照亮几丈远的地方。如果让月影照到暗室中,宝镜就不发光了。这大概就是太阳光、月亮光,任何宝物也不能和它们相匹敌。这年冬天,王度兼任著作郎,奉皇上诏命让他撰写国史,想为苏绰立传。王度家有位老仆人叫豹生,这年已经七十岁了,是当年苏绰的家兵。豹生读过不少史书、传记,还初通文墨。他读了王度撰《苏绰传》的草稿,不胜悲痛。王度问他悲伤的缘故,豹生说:"我曾经受过苏公的厚遇。今天看到苏公生前所说的话应验了,所以悲伤啊。主人你现有的这面宝镜,原先是苏公的朋友河南季苗子馈送给苏公的。苏公生前特别喜爱这面宝镜。临死那一年,他郁郁不乐。一次请季苗子来家中,对他说:'我自己感觉离死期不远了。不知道这面宝镜将落在什么人的手中。我现在想用蓍草卜一卦,先生你在一旁看着。'说完,便让我取来蓍草,苏公自己卜卦。卦成,苏公说:'我死后十多年,我家当失落这面宝镜。但不知他失落到何方?然而天地间的神器宝物,动与静都有征象。现在见到河泒之间,常常有宝气与此卦的征兆相合,难道这面宝镜是往河泒一带去了吗?'季苗子问:'也被人得到了吗?'苏公又仔细看了看卦象,说:'先入侯家,又归王氏。再往后,就不知道它的去向了。'"豹生说完这段往事,涕泪横流,悲伤至极。后来,王度询问过苏家的后人。果然说从前确实有过这面宝镜,苏公死后就将它失落了。这和豹生说的一模一样。因此,王度在为苏公写传时,在篇末如实地记述了这件事情。并且,还谈到了苏公用蓍草占卜技艺绝伦,秘而独用,从未让外人知道过。就是说的这件事情。大业九年正月初一,有一位胡僧(按:古代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称胡人僧侣为"胡僧"。)行乞到王度家。王度的弟弟王绩出来接待这位胡僧,觉得他神采不俗,不是一般的行乞僧人。便邀请他到屋里来,摆上饭食请他吃。两人坐着说了好一阵子话,胡僧对王绩说:"施主家里好象有一面绝世宝镜啊,可以拿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