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七伎巧三(绝艺附)(3/4)
卫,比他师父具蝇古的技艺还高。有个叫纪昌的人,又跟飞卫学习射箭。他用征角作弓,用朔逢作竿,能够射穿虱子的心,已将飞卫的射箭技艺全都学到手里,认为普天下能够跟自己相匹敌的只有师父飞卫一个人,于是想谋害飞卫。师徒二人在野外相遇,互相对射,箭镞相撞同时坠地,连点尘土都不扬起来,师父飞卫的箭先射完了,徒弟纪昌还剩下一只,射向飞卫。飞卫用棘刺的尖端来接纪昌射来的箭,一点偏差也没有。于是,两人痛哭流涕地将手中的弓扔在地上,互相请求为父子关系。并且刻背盟誓:谁也不得将射箭的技艺告诉他人。《孟子》上说:逢蒙跟羿学习射箭,将羿的射箭技艺全都学到手后,觉得只有师父羿可以超过自己,于是射死了后羿。"
李钦瑶
天宝末,有骑将李钦瑶者,弓矢绝伦。以劳累官至郡守,兼御史大夫。至德中,隶临淮,与史思明相持与陕西。晨朝合战,临淮布阵徐进。去敌尚十许里,忽有一狐起于军前,踉跄而趋,若导引者。临淮不怿曰:"越王轼怒蛙,盖激励官军士耳。狐乃持疑妖邪之物,岂有前阵哉。"即付钦瑶以三矢,令取狐焉。钦瑶受命而驰,适有浅芜三二十亩,狐奔入其中。钦瑶逐之,歘有野雉惊起马足,径入云霄。钦瑶翻身仰射,一发而坠。然后鸣鞭逐狐,十步之内,拾矢又中。于是携二物以复命焉。举军欢呼,声振山谷。时回鹘列骑置阵于北原,其首领仅一二百辈。弃军飞马而来,争捧钦瑶,似为神异。仍谓曰:"尔非回鹘之甥。不然,何能弧矢之妙,乃得如此哉。"(出《集异记》)
【译文】
唐玄宗天宝末年,有个骑兵将领叫李钦瑶,射箭的技艺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比。因为成功而连续升迁到郡守,兼任御史大夫。唐肃宗至德年间,李钦瑶隶属于临淮军,跟史思明在陕西两军对峙。一天早晨,两军交战。临淮军布好阵,徐徐向前开进。在距离敌军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在军队前边忽然出现一只狐狸,踉踉跄跄地奔跑,象是在前引导带路。临淮军统帅不高兴地说:"越王勾践出兵伐吴时,在路上遇一只鼓足气的蛤蟆,勾践凭车前横木向这只鼓足气的蛤蟆表示敬意,是为了鼓励士气。狐狸乃是犹疑妖邪的东西,怎么能让它在军阵前呢?"立即交给李钦瑶三只箭,命令他前去射杀这只狐狸。李钦瑶接受命令驱马前驰,遇到方圆二三十亩大小的一片浅草地。狐狸奔进这片草地里,李钦瑶追过去,忽然在马蹄旁边惊起一只野鸡,径直飞入空中。李钦瑶继续鸣鞭催马追逐狐狸。十步之内,张弓射箭,又一箭射中狐狸。于是,李钦瑶手里拿着一狐一鸡,回到军中禀报主帅。见此情景,全军将士欢呼声振动山谷。当时,对面的回鹘骑兵正列阵在北面的原野上。回鹘军的骑兵几乎有一万左右。他们的首领见李钦瑶连射连中,也兴奋地离开军队飞马跑过来,争着抱住李钦瑶,将他视为神人。对李钦瑶说:"你不是回鹘的外甥吗?不然,怎么能射一手这么好的箭啊!"
苏州游僧
苏州重玄寺阁一角忽垫,计其扶荐之功,当用钱数千贯。有游僧曰:"不足劳人,请得一夫,斫木为楔,可以正之。"寺主从焉。游僧每食讫,辄取楔数十,执柯登阁,敲椓其间。未旬日,阁柱悉正。旧说圣善寺阁常贮醋十瓮,恐为蛟龙所伏,以致雷电。(出《国史补》)
【译文】
苏州重玄寺的一座阁楼,忽然有一角下陷。寺里的僧人初步估计要想将它扶正,得花费几千贯钱。有位游方僧说:"不需要动用那么多的人力,只要雇用来一个人给我砍木楔,我一个人就可以将它扶正。"寺里的方丈采纳了这位游方僧的建议。这位游方僧每天吃完饭,就拿着几十个木楔,带着一把斧子,上到阁楼上。这敲敲,那钉钉,不过十天,用这种钉楔扶正的方法,将阁楼的柱子都扶正了。还有,旧时曾有一种说法。说圣善寺阁里,常常贮放着十瓮醋,说是怕有蛟龙蛰伏在里面,引来雷电。
江西人
江西人有善展竹,数节可成器。又有人熊葫芦,云翻葫芦易于翻鞠。(出《酉阳杂俎》)
【译文】
江西人有擅长用展竹的方法制作竹器的,几节竹子就可以制成一个竹器。还有一个叫熊葫芦,他说:"翻制一个葫芦,就象翻球一样容易。"
僧灵鉴
贞元末,阆州僧灵鉴善弹,常自为弹丸,其弹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皮半两,泔澱二勺,紫矿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丰合,九味和捣三杵,齐丸之,阴干。郑汇为刺史时,有当家名寅,读书善饮酒,汇甚重之。寅常与灵鉴较角放弹。寅指一树节,相去数十步。曰:"中之获五千。"寅自一发而中之,弹丸反射而不破。灵鉴控弦,百发百中,皆节陷而丸碎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德宗贞元末年,阆州有个叫灵鉴的僧人擅长弹丸。这位灵鉴和尚自己制作弹丸,是方形的。它的用料配方是:洞庭湖沙岸下的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树皮半两,淘米泔水沉淀物二勺,紫矿树脂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半盒。将这九种原料放在一块儿,捣三千杵,然后都作成弹丸,慢慢阴干后便可以使用。郑汇任阆州刺史时,有个叫寅的人给他主持家政。此人喜欢读书,能饮酒,郑汇很是看重他。寅有一次跟灵鉴和尚比赛弹丸。寅指着一个树节说:"这个树节距离你我
李钦瑶
天宝末,有骑将李钦瑶者,弓矢绝伦。以劳累官至郡守,兼御史大夫。至德中,隶临淮,与史思明相持与陕西。晨朝合战,临淮布阵徐进。去敌尚十许里,忽有一狐起于军前,踉跄而趋,若导引者。临淮不怿曰:"越王轼怒蛙,盖激励官军士耳。狐乃持疑妖邪之物,岂有前阵哉。"即付钦瑶以三矢,令取狐焉。钦瑶受命而驰,适有浅芜三二十亩,狐奔入其中。钦瑶逐之,歘有野雉惊起马足,径入云霄。钦瑶翻身仰射,一发而坠。然后鸣鞭逐狐,十步之内,拾矢又中。于是携二物以复命焉。举军欢呼,声振山谷。时回鹘列骑置阵于北原,其首领仅一二百辈。弃军飞马而来,争捧钦瑶,似为神异。仍谓曰:"尔非回鹘之甥。不然,何能弧矢之妙,乃得如此哉。"(出《集异记》)
【译文】
唐玄宗天宝末年,有个骑兵将领叫李钦瑶,射箭的技艺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比。因为成功而连续升迁到郡守,兼任御史大夫。唐肃宗至德年间,李钦瑶隶属于临淮军,跟史思明在陕西两军对峙。一天早晨,两军交战。临淮军布好阵,徐徐向前开进。在距离敌军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在军队前边忽然出现一只狐狸,踉踉跄跄地奔跑,象是在前引导带路。临淮军统帅不高兴地说:"越王勾践出兵伐吴时,在路上遇一只鼓足气的蛤蟆,勾践凭车前横木向这只鼓足气的蛤蟆表示敬意,是为了鼓励士气。狐狸乃是犹疑妖邪的东西,怎么能让它在军阵前呢?"立即交给李钦瑶三只箭,命令他前去射杀这只狐狸。李钦瑶接受命令驱马前驰,遇到方圆二三十亩大小的一片浅草地。狐狸奔进这片草地里,李钦瑶追过去,忽然在马蹄旁边惊起一只野鸡,径直飞入空中。李钦瑶继续鸣鞭催马追逐狐狸。十步之内,张弓射箭,又一箭射中狐狸。于是,李钦瑶手里拿着一狐一鸡,回到军中禀报主帅。见此情景,全军将士欢呼声振动山谷。当时,对面的回鹘骑兵正列阵在北面的原野上。回鹘军的骑兵几乎有一万左右。他们的首领见李钦瑶连射连中,也兴奋地离开军队飞马跑过来,争着抱住李钦瑶,将他视为神人。对李钦瑶说:"你不是回鹘的外甥吗?不然,怎么能射一手这么好的箭啊!"
苏州游僧
苏州重玄寺阁一角忽垫,计其扶荐之功,当用钱数千贯。有游僧曰:"不足劳人,请得一夫,斫木为楔,可以正之。"寺主从焉。游僧每食讫,辄取楔数十,执柯登阁,敲椓其间。未旬日,阁柱悉正。旧说圣善寺阁常贮醋十瓮,恐为蛟龙所伏,以致雷电。(出《国史补》)
【译文】
苏州重玄寺的一座阁楼,忽然有一角下陷。寺里的僧人初步估计要想将它扶正,得花费几千贯钱。有位游方僧说:"不需要动用那么多的人力,只要雇用来一个人给我砍木楔,我一个人就可以将它扶正。"寺里的方丈采纳了这位游方僧的建议。这位游方僧每天吃完饭,就拿着几十个木楔,带着一把斧子,上到阁楼上。这敲敲,那钉钉,不过十天,用这种钉楔扶正的方法,将阁楼的柱子都扶正了。还有,旧时曾有一种说法。说圣善寺阁里,常常贮放着十瓮醋,说是怕有蛟龙蛰伏在里面,引来雷电。
江西人
江西人有善展竹,数节可成器。又有人熊葫芦,云翻葫芦易于翻鞠。(出《酉阳杂俎》)
【译文】
江西人有擅长用展竹的方法制作竹器的,几节竹子就可以制成一个竹器。还有一个叫熊葫芦,他说:"翻制一个葫芦,就象翻球一样容易。"
僧灵鉴
贞元末,阆州僧灵鉴善弹,常自为弹丸,其弹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皮半两,泔澱二勺,紫矿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丰合,九味和捣三杵,齐丸之,阴干。郑汇为刺史时,有当家名寅,读书善饮酒,汇甚重之。寅常与灵鉴较角放弹。寅指一树节,相去数十步。曰:"中之获五千。"寅自一发而中之,弹丸反射而不破。灵鉴控弦,百发百中,皆节陷而丸碎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德宗贞元末年,阆州有个叫灵鉴的僧人擅长弹丸。这位灵鉴和尚自己制作弹丸,是方形的。它的用料配方是:洞庭湖沙岸下的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树皮半两,淘米泔水沉淀物二勺,紫矿树脂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半盒。将这九种原料放在一块儿,捣三千杵,然后都作成弹丸,慢慢阴干后便可以使用。郑汇任阆州刺史时,有个叫寅的人给他主持家政。此人喜欢读书,能饮酒,郑汇很是看重他。寅有一次跟灵鉴和尚比赛弹丸。寅指着一个树节说:"这个树节距离你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