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十画一(2/6)
取出纸笔后,怪兽又不出来了。有人说:"这只怪兽惧怕画它,因此不出来了。于是张衡收起纸笔,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一动也不动,怪兽果然出来了。张衡悄悄用脚指将它画下来。这幅画现在有人称它为《巴兽潭》。
徐邈
魏徐邈字景山,性嗜酒,善画。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邈曰:"獭嗜鲻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鲻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尝执笔,所作者自可庶几。"(出《齐谐记》)
【译文】
魏徐邈,字景山,好喝酒,擅长绘画。魏明帝游赏洛水,看见从水中出来一只白獭。明帝非常喜爱它而又不能捉到它。徐邈说:"獭喜欢吃鲻鱼,见到鲻鱼不怕死地抢着吃。"之后,他就在画板上画上鲻鱼挂在岸边,果然引得群獭争相来食,终于捉到一只白獭。明帝赞叹地说:"徐卿你画的鲻鱼简直都神了,竟能将白獭引来!"徐邈回答说:"我不常执笔绘画。我作的画,都跟这幅鲻鱼差不多。"
曹不兴
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陈朝谢赫善画,尝阅秘阁,叹伏曹不兴所画龙首,以为若见真龙。(出《尚书故实》)
【译文】
谢赫说:"江左吴地有个画人叫曹不兴,在五千尺阔的绢上画人像,心想手到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画上的人物头、脸、手、脚、胸膛、两肩、脊背,都非常合乎比例。这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曹不兴能画到这种程度。"陈朝谢赫也擅长作画,有一次他悄悄走进曹不兴作画的秘室中,看到曹不兴画的一只龙头,栩栩若生,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真龙头。谢赫叹服不已。
卫协
晋卫协。《抱朴子》云:"卫协、张墨、并为画圣。孙鸿之《上林苑图》,协踪最妙。又《七佛图》,人不敢点眼睛。"恺之论画云,《七佛》与《烈女》,皆协之迹,壮而有情势。《毛诗北风图》亦协手,巧密于情思。"此画短卷,长装八分。张彦远题云,元和,宗人惟素将来,余大父答以名马精绢二百匹,惟素后却又将货与韩愈。韩之子昶借与相国段文昌,却以模本归于昶。会昌元年见段家本。后于襄州从事见韩家本。谢赫云,"古画皆略,至此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有气韵,陵跨群雄。旷代绝笔。在第一品曹不兴下,张墨、荀勖上。"(出《名画记》)
【译文】
晋人卫协。《抱扑子》说:"卫协、张墨、并列为画圣。孙鸿收藏的《上林苑图》,是卫协画作中最好的一幅。还有《七佛图》,画上的人物都不敢给他们画上眼睛。恐怕点上后,人物活了以后从画上走下来。"顾恺之评论画说:"《七佛图》与《烈女图》都是卫协的真迹,人物壮美而情趣盎然。《毛诗北风图》也出自卫协之手,构思的奇巧在于表现人物的情态上。"这是一幅短卷,长装八分。张颜远题字:"唐宪宗元和年间,同族人惟素要将这幅画卖给我家,我的祖父答应用名马,精绢二百匹买这幅画。后来,惟素又将这幅画卖给了韩愈。韩愈的儿子韩昶,借给了相国段文昌。段文昌留下了真迹,却将摹本还给了韩昶。会昌元年,见到了段文昌家中收藏的真本,后来又在襄州从事那里见到了韩家摹本。"谢赫说:"古人的画都很粗糙,到了卫协才开始精美起来。作画的六种技法比较全面地运用了,而且日渐精熟。卫协的画虽然还没有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却已经超越了以前的诸位画师,是世间从来未有过的绘画精品。他的作品在画坛第一名家曹不兴之下,在张墨、荀勖之上。"
王献之
晋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妙于画。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就成乌駮悖牛,极妙绝。又书《驳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出《名画记》)
【译文】
晋王献之,字子敬,年轻时就负有盛名,风流豪迈,草书、隶书继承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更擅长作画。桓温曾经请他画扇面,下笔有误,就着这一错笔而画出一头乌斑母牛,画极好。又作一首《斑牛赋》,写在扇子上。这把扇子,义熙年间还有呢。
顾恺之
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多才气,尤工丹青,傅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已来未有。"又云:"卿画苍苍,古来未有。"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其后玄闻取之,诳云不开。恺之不疑被窃,直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又尝悦一怜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无病,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便如轻云蔽日。"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貌,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云:"楷俊郎,有鉴识。具此,观之者定觉殊胜。"嵇康赠以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中,人问其故。云:"一丘一壑,此(明抄本此字上有谓之二字)子宜置岩壑中。"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
徐邈
魏徐邈字景山,性嗜酒,善画。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邈曰:"獭嗜鲻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鲻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尝执笔,所作者自可庶几。"(出《齐谐记》)
【译文】
魏徐邈,字景山,好喝酒,擅长绘画。魏明帝游赏洛水,看见从水中出来一只白獭。明帝非常喜爱它而又不能捉到它。徐邈说:"獭喜欢吃鲻鱼,见到鲻鱼不怕死地抢着吃。"之后,他就在画板上画上鲻鱼挂在岸边,果然引得群獭争相来食,终于捉到一只白獭。明帝赞叹地说:"徐卿你画的鲻鱼简直都神了,竟能将白獭引来!"徐邈回答说:"我不常执笔绘画。我作的画,都跟这幅鲻鱼差不多。"
曹不兴
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陈朝谢赫善画,尝阅秘阁,叹伏曹不兴所画龙首,以为若见真龙。(出《尚书故实》)
【译文】
谢赫说:"江左吴地有个画人叫曹不兴,在五千尺阔的绢上画人像,心想手到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画上的人物头、脸、手、脚、胸膛、两肩、脊背,都非常合乎比例。这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曹不兴能画到这种程度。"陈朝谢赫也擅长作画,有一次他悄悄走进曹不兴作画的秘室中,看到曹不兴画的一只龙头,栩栩若生,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真龙头。谢赫叹服不已。
卫协
晋卫协。《抱朴子》云:"卫协、张墨、并为画圣。孙鸿之《上林苑图》,协踪最妙。又《七佛图》,人不敢点眼睛。"恺之论画云,《七佛》与《烈女》,皆协之迹,壮而有情势。《毛诗北风图》亦协手,巧密于情思。"此画短卷,长装八分。张彦远题云,元和,宗人惟素将来,余大父答以名马精绢二百匹,惟素后却又将货与韩愈。韩之子昶借与相国段文昌,却以模本归于昶。会昌元年见段家本。后于襄州从事见韩家本。谢赫云,"古画皆略,至此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有气韵,陵跨群雄。旷代绝笔。在第一品曹不兴下,张墨、荀勖上。"(出《名画记》)
【译文】
晋人卫协。《抱扑子》说:"卫协、张墨、并列为画圣。孙鸿收藏的《上林苑图》,是卫协画作中最好的一幅。还有《七佛图》,画上的人物都不敢给他们画上眼睛。恐怕点上后,人物活了以后从画上走下来。"顾恺之评论画说:"《七佛图》与《烈女图》都是卫协的真迹,人物壮美而情趣盎然。《毛诗北风图》也出自卫协之手,构思的奇巧在于表现人物的情态上。"这是一幅短卷,长装八分。张颜远题字:"唐宪宗元和年间,同族人惟素要将这幅画卖给我家,我的祖父答应用名马,精绢二百匹买这幅画。后来,惟素又将这幅画卖给了韩愈。韩愈的儿子韩昶,借给了相国段文昌。段文昌留下了真迹,却将摹本还给了韩昶。会昌元年,见到了段文昌家中收藏的真本,后来又在襄州从事那里见到了韩家摹本。"谢赫说:"古人的画都很粗糙,到了卫协才开始精美起来。作画的六种技法比较全面地运用了,而且日渐精熟。卫协的画虽然还没有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却已经超越了以前的诸位画师,是世间从来未有过的绘画精品。他的作品在画坛第一名家曹不兴之下,在张墨、荀勖之上。"
王献之
晋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妙于画。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就成乌駮悖牛,极妙绝。又书《驳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出《名画记》)
【译文】
晋王献之,字子敬,年轻时就负有盛名,风流豪迈,草书、隶书继承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更擅长作画。桓温曾经请他画扇面,下笔有误,就着这一错笔而画出一头乌斑母牛,画极好。又作一首《斑牛赋》,写在扇子上。这把扇子,义熙年间还有呢。
顾恺之
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多才气,尤工丹青,傅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已来未有。"又云:"卿画苍苍,古来未有。"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其后玄闻取之,诳云不开。恺之不疑被窃,直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又尝悦一怜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无病,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便如轻云蔽日。"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貌,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云:"楷俊郎,有鉴识。具此,观之者定觉殊胜。"嵇康赠以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中,人问其故。云:"一丘一壑,此(明抄本此字上有谓之二字)子宜置岩壑中。"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