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二贡举五(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一百八十二贡举五
崔蠡卢肇丁棱顾非熊李德裕张濆宣宗卢渥刘蜕苗台符张读 许道敏崔殷梦颜摽温庭筠卢彖翁彦枢刘虚白封定卿冯藻赵琮
崔蠡
唐崔蠡知制诰日,丁太夫人忧,居东都里第。时尚清苦俭啬,四方寄遗,茶药而已,不纳金帛。故朝贤家不异寒素。虽名姬爱子,服无轻细。崔公卜兆有期,居一日,宗门士人有谒请于蠡者,阍吏拒之,告曰:"公居丧,未尝见他客。"乃曰:"某崔家宗门子弟,又知尊夫人有卜远之日,愿一见公。"公闻之,延入与语。直云:知公居缙绅间,清且约,太夫人丧事所须,不能无费。某以辱孙侄之行,又且背用稍给,愿以钱三百万济公大事。"蠡见其慷慨,深奇之。但嘉纳其意,终却而不受。此人调举久不第,亦颇有屈声。蠡未几服阙,拜尚书右丞,知礼部贡举。此人就试,蠡第之为状元。众颇惊异。谓蠡之主文,以公道取士,崔之献艺,由善价成名。一第则可矣,首冠未为得。以是人有诘于蠡者。答曰:崔某固是及第人,但状头是某私恩所致耳。具以前事告之。于是中外始服。名益重焉。(出《芝田录》)
【译文】
唐朝崔蠡被任命为知制诰(官名),死了母亲。旧时,母丧期间要离任守孝。崔蠡回到洛阳家里。时风俭朴,探望病人,茶和药而已,不送钱也不送布。所以,即使是高级官员家,也较贫苦。他们的宠姬爱子,也得穿粗布衣服。崔蠡占卜了母亲的下葬日子。一天,他的本家中有学子来谒见,被把门人阻止,说主人居丧期间,不会见客人。那人说:"我是崔氏家族的人,知道太夫人下葬的日了不远,所以来见他。"被崔蠡听到,请到屋里,同他说话。那人直接就说:"我知道你的官职很高,但是很清廉。太夫人故去,办丧事不能没钱。我是太夫人的孙子是你的子侄辈,家里又有钱,愿意拿出三百万来资助。"崔蠡感动于他的慷慨,心中称奇。但是仅表示谢意,拒收他的钱财。这个人多次考试,都没有中第,也确实屈才。崔蠡丧假期满,做了尚书右丞(尚书省次官),并担任主考。这个人去应试,取中状元。人们觉得奇怪,说崔蠡做主考,应该公正。那个人的文章主要论述经济,中第可以,中状元就不够。有人用这件事来责问崔蠡,崔蠡说:"他本来就中了进士,不过做状元是我为了私恩。"就把先前的事如实相告,大家才佩服。崔蠡的名望也因此越高。
卢肇
李德裕抑退浮薄,奖拔孤寒。于时朝贵朋党,德裕破之,由是结怨,而绝于附会,门无宾客。唯进士卢肇,宜春人,有奇才,德裕尝左宦宜阳。肇投以文卷,由此见知。后随计京师,每谒见,待以优礼。旧例:礼部放榜,先呈宰相。会昌三年,王起知举,问德裕所欲,答曰:"安用问所欲为,如卢肇、丁棱、姚鹄。岂可不与及第邪?"起于是依其次而放。(出《玉泉子》)
【译文】
李德裕做宰相,把一些华而不实的人淘汰掉,起用一些贫寒之士。对于朝贵的党羽,李德裕毫不客气,因此同他们结怨。因为这样,权贵们不同他往来,门下也没有什么宾客。学子卢肇是宜春人,有才华。李德裕曾在宜阳任官,卢肇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他看过,所以彼此了解,并且跟随他到了长安。每次见面,李德裕对他很客气。旧时的惯例,礼部放榜,要提前请示宰相。会昌三年,王起做主考官,问李德裕有什么打算。李德裕说:"我没有什么要求,但是象卢肇、丁棱、姚鹄这样的人,能不让他们中进士吗?"于是,王起取中他们。
丁棱 卢肇、丁棱之及第也,先是放榜讫,则须谒宰相。其导启词语,一出榜元者,俯仰疾徐,尤宜精审。时肇首冠,有故不至。次乃棱也。棱口吃,又形体小陋。迨引见,即俛而致词。意本言棱等登科,而棱颕然发汗,鞠躬移时,乃曰:"棱等登,棱等登。"竟不能发其后语而罢。左右皆笑。翌日,有人戏之曰:"闻君善筝,可得闻乎?"棱曰:"无之。"友人曰:"昨日闻棱等登、棱等登,非筝声邪?"(出《玉泉子》)
【译文】
卢肇、丁棱中了进士。放了榜,需要过堂,参谒宰相。要由榜首表示敬意,需要谨慎。当时卢肇为状元,因故不能出席。第二名是丁棱,该由他来致辞。但是他有口吃病,而且其貌不扬。见了宰相,本应表示我等得中进士,应当感谢宰相栽培。可是,他累得满面流汗,一门说棱等登、棱等登,说不出后面的话来,只好作罢。左右的人都发笑。次日,有人取笑他,说:"听说你擅长弹筝,能给我们弹一曲吗?"丁棱说:"哪有这事?"那人说:"你昨天说棱等登、棱等登,不是弹筝的曲音吗?"
顾非熊
顾非熊,况之子,滑稽好辩,凌轹气焰子弟,为众所怒。非熊既为所排,在举场垂三十年,屈声聒人耳。会昌中,陈商放榜,上怪无非熊名。召有司追榜,放及第。时天下寒进,皆知劝矣。诗人刘得仁贺诗曰:"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出《摭言》)
【译文】
顾况的儿子顾非熊为人滑稽,口才甚好。由于讥讽那些权贵家的公子哥儿,惹恼了这些人。在他们的排挤下,顾非熊在科场考了三十年,也没被取中。为他叫屈的人很多。唐武宗会昌中期,陈商做主考,放榜时仍然没他的名字。武宗怪罪没有顾非熊的名字,让礼部收回原榜,重新放榜,取中了顾非熊。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