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
东方朔匡衡边文礼荀慈明曹植诸葛恪车浚诸葛靓蔡洪范百年 张融庾杲之王俭周颙王融李膺商铿萧琛朱淹崔光陈元康 李谐卢恺卢思道王元景
东方朔
汉武帝见画伯夷、叔齐形象,问东方朔,是何人?朔曰:"古之愚夫。"帝曰:"夫伯夷、叔齐,天下廉士,何谓愚邪?"朔对曰:臣闻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堂、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徂游。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上喟然而叹。又 汉武游上林,见一好树,问东方朔,朔曰:"名善哉。"帝阴使人落其树。后数岁,复问朔,朔曰:"名为瞿所。"帝曰:"朔欺久矣,名与前不同何也?"朔曰:夫大为马,小为驹;长为鸡,小为雏;大为牛,小为犊;人生为儿,长为老;且昔为善或,今为瞿所;长少死生,万物败成,岂有定哉!帝乃大笑。(出《小说》)
【译文】
汉武帝观看伯夷阳和叔齐的画像,问东方朔画像上的两个人是谁,东方朔说:"古代很愚蠢的人。"武帝:"伯夷和叔齐是天下有名的廉洁之人,怎么能说愚蠢呢?"东方朔回答说:"我听说,聪明的人活在世上,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不阻碍潮流。他们为什么不坐到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畅快地喝酒,自由自在地就像在水中游泳的野鸭一样?如果他们不想当官,天子脚下,京城附近,哪里不可以隐居,为什么要跑到首阳山去饿死呢?"武帝不觉也为之长叹。还有一次,武帝去长林游玩,见到一棵长得十分茂盛的树,他问东方朔是什么树。东方朔说:"名字叫善哉。"武帝暗中叫人把这棵树砍下去一截。过了几年,武帝又问东方朔。东方朔说:"名字叫瞿所。"武帝说:"你欺骗我很久了,名称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东方朔说:"比如马,大的叫马,小的叫驹;长大叫鸡,小时叫雏;大的叫牛,小的叫犊;人生下来叫儿子,长大叫老子。所以这棵树当初叫善哉,如今叫瞿所。大小生死,万物变化,哪有固定的事情。"武帝大笑起来。
匡衡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与,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直。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此,闻之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顾。(出《西京杂记》)
【译文】
匡衡的字叫稚圭,他勤奋好学但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不借给他,他便将墙壁凿了一个小孔,把烛光引过来,拿着书对着烛光读书。同镇有一个人连自己的姓名也不认识,但家中有钱,收藏了很多书。匡衡为他干活,但不要工钱,他奇怪地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愿意借来你的书,全都读一遍。"这个人非常感叹,便资助匡衡书读,使匡衡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边文礼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因嘲之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出《世说》)
【译文】
边文礼拜见袁奉高,慌乱中搞错了礼节次序。袁奉高开玩笑说:"昔日唐尧聘用许由,许由面无惭愧之色,先生为什么慌乱的反穿衣服?"边文礼回答说:"贤明的首长初次接见,您像尧舜一样的功德未来得及展现,所以贱民我颠倒了衣裳。"
荀慈明
荀慈明与汝南袁少朗相见,问颍川士,慈明先及诸兄。少朗叹之曰:"但可私亲而已。"慈明答曰:"足下相难,依据何经?"少朗曰:"方问国士,始及诸兄,是以尤之。"慈明曰:"昔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周文王之子,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何?先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中国而外诸夏,且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当以是勃德乎?"(出《世说》)
【译文】
荀慈明与汝南的袁少朗见面,袁少朗问颖川的名人,慈明先提到自己的弟兄。袁少朗感叹地说:"你只会照顾自己的亲属而已。"荀慈明回答说:"你非难我,根据什么经典理论?"袁少朗说:"正要问你谁是全国少有的人才,可你却先提到自己的弟兄,所以不满意你。荀慈明说:"昔日的祁奚,推荐继承自己职位的人,对内不回避自己的儿子,对外不漏掉自己的仇人,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心为公。历史上周公姬旦还是周文王的儿子呢!诗歌不歌颂尧舜,反歌颂文王武王是为什么呢?先照顾推举自己的亲人,也是春秋以来提倡的道义。先统治平定天子脚下,才能去治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