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五廉俭(吝啬附)(1/7)
卷第一百六十五廉俭(吝啬附)
廉俭 陆绩齐明帝甄彬高允崔光长孙道生唐玄宗肃宗卢怀慎李勉
杜黄裳阳城郑余庆郑浣文宗夏侯孜裴坦温琏仲庭预
吝啬 汉世老人沈峻李崇南阳人夏侯处信柳庆夏侯彪郑仁凯邓祐 韦庄王叟王锷裴璩归登
廉俭
陆绩
吴陆绩为郁林郡守,罢秩,泛海而归。不载宝货,舟轻,用巨石重之。人号"郁林石"。(出《传载》)
【译文】
吴陆绩当郁林太守,任期满了以后渡海回家,没有带什么财宝,船太轻了,只好将一块巨大的石头装到船上压船,人们都将这块石头叫做"郁林石"。
齐明帝
齐明帝尝饮食,捉竹箸,谓卫尉应昭光曰:"卿解我用竹箸意否?"答曰:"昔夏禹衣恶,往诰流言。象箸豢腴,先("先"原作"告",据明抄本改)哲垂诫。今睿情冲素,还风反古。太平之迹,唯竹箸而已。"(出《谈薮》)
【译文】
齐明帝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拿着竹筷子对卫尉应昭光说:"你理解我使用竹筷子的意思吗?"应昭光回答说:"当初夏禹的衣服穿的平常,他针对流言说,生活过于舒适,使用象牙筷子,会导致腐化的风气。这是古代的贤人对我们的告诫,如今皇帝你明智地提倡俭朴,发扬古代圣贤的遗风,太平盛世,只有用竹筷子了。"
甄彬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出《谈薮》)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特意将一半金子还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句话了。"
高允
后魏高允字伯恭,燕太尉中郎韬之子。早有奇度,博通经史。神?("?"原作"嘉",据明抄本改)中,与范阳卢玄、赵郡李灵、博陵崔鉴等,以贤俊之胄,同被诏征,拜中书侍郎领著作,与崔浩同撰书。及浩遇害,以允忠直不苟,特见原宥。性清俭,虽累居显贵,而志同贫贱。高宗幸其宅,唯草屋数间,布被?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曰:"古之清贫,岂有此乎?"赐之粟帛。(出《谈薮》)
【译文】
北魏有个人叫高允,字叫伯恭,是燕太尉中郎韬的儿子。他从小就有非凡的胸怀,熟读经史。神?中年,他和范阳的卢玄,赵郡的李灵,博陵的崔鉴等人一起,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被朝廷录用,被任命为书侍郎领著作,同崔浩一起撰写书籍。等到崔浩遇害,因为高允素来忠诚正直,所以被宽恕。高允清廉俭朴,虽然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但性格同贫贱的时候一样。皇帝到他的家里,见他家只有几间草房,几床布棉被,和几件半新的袍子,厨房里只有咸菜。皇帝感叹着说:"从古以来清贫的官员没有超过这样的。"于是赏给他一些布匹和粮食。
崔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出《洛阳伽蓝记》)
【译文】
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长孙道生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代人,性忠谨俭素。虽为三公,而居处卑陋。出镇之后,子颇加修葺。及还叹曰:"吾为宰相,无以报国,负乘是惧。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宅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乎?"乃令毁之。时人比之晏婴焉。(出《谈薮》)
【译文】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是代国人,他具
廉俭 陆绩齐明帝甄彬高允崔光长孙道生唐玄宗肃宗卢怀慎李勉
杜黄裳阳城郑余庆郑浣文宗夏侯孜裴坦温琏仲庭预
吝啬 汉世老人沈峻李崇南阳人夏侯处信柳庆夏侯彪郑仁凯邓祐 韦庄王叟王锷裴璩归登
廉俭
陆绩
吴陆绩为郁林郡守,罢秩,泛海而归。不载宝货,舟轻,用巨石重之。人号"郁林石"。(出《传载》)
【译文】
吴陆绩当郁林太守,任期满了以后渡海回家,没有带什么财宝,船太轻了,只好将一块巨大的石头装到船上压船,人们都将这块石头叫做"郁林石"。
齐明帝
齐明帝尝饮食,捉竹箸,谓卫尉应昭光曰:"卿解我用竹箸意否?"答曰:"昔夏禹衣恶,往诰流言。象箸豢腴,先("先"原作"告",据明抄本改)哲垂诫。今睿情冲素,还风反古。太平之迹,唯竹箸而已。"(出《谈薮》)
【译文】
齐明帝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拿着竹筷子对卫尉应昭光说:"你理解我使用竹筷子的意思吗?"应昭光回答说:"当初夏禹的衣服穿的平常,他针对流言说,生活过于舒适,使用象牙筷子,会导致腐化的风气。这是古代的贤人对我们的告诫,如今皇帝你明智地提倡俭朴,发扬古代圣贤的遗风,太平盛世,只有用竹筷子了。"
甄彬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出《谈薮》)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特意将一半金子还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句话了。"
高允
后魏高允字伯恭,燕太尉中郎韬之子。早有奇度,博通经史。神?("?"原作"嘉",据明抄本改)中,与范阳卢玄、赵郡李灵、博陵崔鉴等,以贤俊之胄,同被诏征,拜中书侍郎领著作,与崔浩同撰书。及浩遇害,以允忠直不苟,特见原宥。性清俭,虽累居显贵,而志同贫贱。高宗幸其宅,唯草屋数间,布被?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曰:"古之清贫,岂有此乎?"赐之粟帛。(出《谈薮》)
【译文】
北魏有个人叫高允,字叫伯恭,是燕太尉中郎韬的儿子。他从小就有非凡的胸怀,熟读经史。神?中年,他和范阳的卢玄,赵郡的李灵,博陵的崔鉴等人一起,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被朝廷录用,被任命为书侍郎领著作,同崔浩一起撰写书籍。等到崔浩遇害,因为高允素来忠诚正直,所以被宽恕。高允清廉俭朴,虽然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但性格同贫贱的时候一样。皇帝到他的家里,见他家只有几间草房,几床布棉被,和几件半新的袍子,厨房里只有咸菜。皇帝感叹着说:"从古以来清贫的官员没有超过这样的。"于是赏给他一些布匹和粮食。
崔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出《洛阳伽蓝记》)
【译文】
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长孙道生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代人,性忠谨俭素。虽为三公,而居处卑陋。出镇之后,子颇加修葺。及还叹曰:"吾为宰相,无以报国,负乘是惧。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宅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乎?"乃令毁之。时人比之晏婴焉。(出《谈薮》)
【译文】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是代国人,他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