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歧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出《玉堂闲话》)
【译文】
天水这个地方,离边陲很近,这里土凉,不出产芭蕉。戎师让人从兴元弄来了二棵种到了亭台中间。每年到了入冬的时候,就把它连土挖出来,埋藏在地窟里,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把它栽上。庚午辛未之年,有童谣说:“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节气变的不寒冷了,冬天和煦,夏天酷热,夏天比南方的中午还热,这时芭蕉就开花了。秦人都不认识,远近的男女前来观赏的人很多,主要的街道都站满了人。不久蜀国人侵犯我们疆界,从那时开始,年年都要来一次,都不错过芭蕉开花和花谢的时候。乙亥年,岐陇的援救的军队还没到,从陇的西面开始,竟然被蜀人所占领。夏天湿热的时候和巴邛一样。这大概是剑外节气先散布到秦城。童谣的话,不可以不考察。
睿陵僧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草衣芒履,不接人事。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居人罔测其由。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又于灰积中颇获资镪。辇辂之应,不差毫厘。因山既毕,僧亦化灭。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出《玉堂闲话》)
【译文】
睿陵的旁边,有个贫和尚住在这里。他穿着草衣草鞋,不接触人间的事。曾经烧木头把木灰都贮藏起来,也有施舍给他钱的,他得到了就藏在灰中,没有使用的地方。出门一定要拉着一辆拖车,对人们说:“这是四匹马拉的车,你们知道吗?有一天,一定有龙车凤车聚集在这个地方。”住在这里的人都猜不到他说话的意思。等到汉高祖皇帝,因为这是因山,把陵墓建在了这里,里边的陶器,需要用木灰处理,和尚贮藏木灰很多,到了工程完毕时和尚的灰也没用缺。又在积灰当中找到了很多的钱,龙辇凤辂的说法应验了,而且丝毫不错。因山建陵既毕,和尚也化灭了。去睿陵顶礼朝拜的当官的,没有不知道的。
兴圣观
蜀城旧有兴圣观,废为军营,庭宇堙毁,已数十年。军中生子者,奕世擐甲矣,殊不知此为观基。甲申岁,为蜀少主生日,僚属将率俸金营斋。忽下令,遣将营斋之费,及修兴圣观。左徒藏事,急如星火,不日而观成。丹雘未晞,兴圣统师而入蜀。嗟乎,国之兴替,运数前定,其可以苟延哉。(出《王氏见闻录》)
【译文】
四川城里过去有座兴圣观,废后做了军营。这里的庭宇被毁坏淹没,已经有数十年了。军营里生的男孩,已经一代接一代的穿上铠甲当兵了。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观基。在甲申那年,是蜀少主出生的日子,官属们都拿着薪俸来营斋。忽然传下命令,要把营斋的费用分派来修建兴圣观。左徙藏事官重修建任务,急迫如同星火,不几天就修建成了。还没等颜料干透,兴圣就率领军队进入了四川。(应了兴圣来观的意义)唉,国家的兴衰是先前早就定好的了,那里可以苟且延长呢?
骆驼杖
蜀地无骆驼,人不识之。蜀将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出入宫省者,竟执骆驼杖以为礼,自是内外效之。其杖长三尺许,屈一头。傅以桦皮。识者以为不祥。明年,北军至,骆驼塞剑栈而来,般辇珍宝,填满城邑,至是方验。(《出王氏见闻录》)
【译文】
蜀地没有骆驼,人们都不认识骆驼是什么样。蜀将要灭亡时,有王公大人以及亲近的贵族和有权的被宠幸的来宫省见时,竟然拿着骆驼杖作为礼物。从这时开始宫内外的人都模仿着这个样子做,那骆驼杖有三尺多长,一头弯曲,包上桦树皮。有学识的人都以为这是不吉祥的。第二年,北军到了,骆驼塞满剑阁栈道而来,各种车和珍宝填满了城邑,到这时才得到验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