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二女仙七(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积数十年,人莫知也。其后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闲日每告二子曰:“世云昔为逊师。今玉皇谱之中,猛为御史,而逊为高明大使,总领仙籍五品已迁。又所主十二辰,配十二国之分野。逊领玄枵之野,于辰为子;猛统星纪之邦,于辰为丑。许当居吴之上,以从仙阶之等降也。”又数年,有云龙之驾,千乘万骑来迎,谌母白日升天。今洪州高安县东四十里,有黄堂坛静,即许君立祠朝拜圣母之所。其升天事迹,在丹阳郡中,后避唐宣宗庙讳,钟陵祠号为谌母。其孝道之法,与灵宝小异。豫章人世世行之。(出墉城《集仙录》)
【译文】
婴母姓谌,字叫婴,不知道是哪里人。西晋的时候,在丹阳郡黄堂观居住,当时的人自从幼年、壮年一直到衰老都见到她,而她的容颜、状态却没有改变。众人称她为婴母。有一次,她进吴市买东西,见到一个小孩,年龄大约十四五岁。这个小孩走到谌母面前下拜,说:“我应当作您的儿子。”谌母说:“年少之人,从什么地方来,拜我为母亲,既然不是同类,不合乎大道。”那个小孩就走了。一个多月以后,谌母又在吴市遇到了一个三岁孩子,这小孩儿又呼又叫,哭得很悲伤。突然遇到谌母,就拉住谌母的衣襟,说:“我母亲从哪来?”谌母可怜他,就收养抚育他,超过对自己亲生儿子。这个小孩长大以后,既聪明又孝敬,与平常人不同。成年以后,风度神情极其豪迈,他居住的地方常常有特殊的云气,只是光影不真切。他还常说些蓬莱阆苑的事情。谌母觉得他很奇异,就对他说:“我和你暂时在这里互相依靠,你用什么作为称号呢?”那个孩子说:“从前承蒙天真让我盟誓,传授给我灵章,赐给我名号品级,称我为孝道明王,如今应当用这个名号称呼我。”于是告诉谌母修真的诀窍,他说:“总须处于高高的玄台之上,与同我们不同道的人疏远断绝关系,到山丘上去修闲,引顺阳和,在玄圃平和静修,明辨以前的错误并引以鉴,这样,无英公子、黄老《玉书》、大洞《真经》、豁落七元、大上隐玄之道就可以得到。晚上睡觉用流霞作屏障,眷顾着文昌之台。获得这种道的人,能让九凤齐唱,天籍骇虚,耸身奉节,入景浮空,驾龙车擎虎旗而通游八方了。您应该珍惜它。”有一天,孝道明王无声无息地隐身而去,谌母秘密地按道法修行,坚持了几十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其后吴猛、许逊从高阳向南云游,拜访了谌母,请谌母把所得之道传给他们,于是盟誓之后就传给他们,孝道之行便在江东传播开来。谌母闲暇的时候经常告诉两个人说:“世云从前是许逊的老师,现在玉皇的玄谱中,吴猛为御史,而许逊为高明大使,总领仙籍在五品以下的。又主管十二时辰,分配十二国的分野。许逊分领玄枵之野,以辰为子;吴猛统领星纪之邦,以辰为丑。许逊应当位居吴猛之上,以顺应仙阶的等级差别。”又过了几年,有云龙车驾、千乘万骑来迎谌母,谌母遂白日升天。如今洪州高安县东四十里,有座黄堂观,就是许逊立祠朝拜圣母的地方。她升天的事迹,在丹阳郡中流传。后来为了避唐宣宗的庙讳,钟陵祠称为谌母祠。其孝道之法,与灵宝略有差异,豫章的人世世代代修行它。
盱母
盱母者,豫章人也。外混世俗,而内修真要。常云:“我千年之前,曾居西山,世累稍息,当归真于彼。”其子名烈,字道微。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家贫,而营侍甘旨,未尝有阙,乡里推之。西晋武帝时,同郡吴猛、许逊,精修通感,道化宣行。居洪崖山,筑坛立静。猛既去世,逊即以宝符、真箓拯俗救民。远近宗之。逊仕B州为记室,后每朔望还家朝拜。人或见其乘龙,往来径速,如咫尺耳。盱君淳笃忠厚,逊委用之,即与母结草于逊宅东北八十余步,旦夕侍奉,谨愿恭肃,未尝有怠。母常于山下采撷花果,以奉许君。君惜其诚志,常欲拯度之。元康(康原作庆,据墉城《集仙录》改)二年壬子八月十五日,太上命玉真上公崔文子、太玄真乡瑕丘仲,册命征拜许君为九州都仙大使高明主者,白日升天。许谓道微及母曰:“我承太帝之命,不得久留。汝可后随仙舆,期于异日。母子悲不自胜,再拜告请,愿侍云辇。君许之,即赐灵药服之,躬禀真诀,于是午时从许君升天。今坛井存焉。乡人不敢华缮,盖盱君母子俭约故也。世号为盱母井焉。(出《集仙录》)
【译文】
盱母是豫章人。她在外表上混同于世俗之人,而在内心里却在修习玄真要诀。她常说:“我在一千年前曾住在西山,世上的牵累稍稍停止,应该在那里回归真境。”她的儿子叫盱烈,字道微。道微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奉侍母亲,以孝顺出名。他家里贫穷,然而他置办的侍奉母亲的香甜食品,从不曾有过短缺。乡里之人很推重他。西晋武帝时,与她同郡的吴猛、许逊精诚修炼,感动上天,道化盛行。住在洪崖山,筑造玄坛,设立静室。吴猛去世之后,许逊就用宝符、真箓拯救世俗的百姓,远近的人都很尊崇他。许逊做官任某州的记室。后来每当旧历初一和十五,他便回家朝拜。有人看见他乘着龙,往来径直迅速,象近在咫尺一般。盱君淳朴诚信忠厚,许逊雇用他,他就与母亲一起在许逊宅院东北八十余步的地方居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