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神仙二十三(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唐玄宗说:“这人已经是上界的仙人,杀他一定杀不得,假使杀了他,我们就要遭到灾祸,而且这也不是国家的福气。”唐玄宗于是就把崔生放了。亲自召见他,对他说:“你不要随便乱住。”于是就命令上百人拿着兵器,同卫士一起送他,而且侦察他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他回到洞口,又是到那坚固的城池,红色的城门。仙伯整肃着侍卫,出门叫道:“崔郎不记住我的话,差点栽了跟斗!”崔生下拜之后,要走上前去,送他的人们也想跟着他过去。仙翁在地上用手杖一画,画成一道深涧,有几丈宽深,让崔生的妻子出来,把一条领巾抛过来,化作一座五彩大桥,让崔生上桥。崔生上桥之后,桥随着他的脚步消失。过去之后,崔生回头说:“就这样了,大家可以回去了。”片刻之间,云雾四起,咫尺之间就看不清东西,只能听到鸾鹤笙歌的声音,半天才散。远远一望,只是一座空山罢了,不再有什么东西。
冯俊
唐贞元初,广陵人冯俊,以佣工资生,多力而愚直,故易售。常遇一道士,于市买药,置一囊,重百余斤,募能独负者,当倍酬其直。俊乃请行,至六合,约酬一千文,至彼取资。俊乃归告其妻而后从之。道士云:“从我行,不必直至六合,今欲从水路往彼,得舟且随我舟行,亦不减汝直。”俊从之。遂入小舟,与俊并道士共载。出江口数里,道士曰:“无风,上水不可至,吾施小术。”令二人皆伏舟中。道士独在船上,引帆持楫。二人在舟中,闻风浪声,度其船如在空中,惧不敢动。数食顷,遂令开船。召出,至一处,平湖渺然,前对山岭重叠。舟人久之方悟,乃是南湖庐山下星子湾也。道士上岸,令俊负药。船人即付船价。舟人敬惧不受。道士曰:“知汝是浔阳人,要当时至,以此便相假,岂为辞耶。”舟人遂拜受之而去,实江州人也。遂引俊负药,于乱石间行五六里,将至山下,有一大石方数丈,道士以小石扣之数十下,大石分为二,有一童出于石间,喜曰:“尊师归也。”道士遂引俊入石穴,初甚峻;下十余丈,旁行渐宽平;入数十步,其中洞明,有大石堂,道士数十,弈棋戏笑。见道士皆曰:“何晚也?”敕俊舍药,命左右速遣来人归。前道士命左右曰:“担人甚饥,与之饭食。”遂于瓷瓯盛胡麻饭与之食,又与一碗浆,甘滑如乳,不知何物也。道士遂送俊出,谓曰:“劳汝远来,少有遗汝。”授与钱一千文,令系腰下。“至家解观之,自当有异耳。”又问家有几口。云:“妻儿五口。”授以丹药可百余粒。曰:“日食一粒。可百日不食。”俊辞曰:“此归路远,何由可知?”道士曰:“与汝图之。”遂引行乱石间,见一石卧如虎状,令俊骑上,以物蒙石头,俊执其末,如执辔焉。诫令闭目,候足着地即开。俊如言骑石,道士以鞭鞭石,遂觉此石举在空中而飞。时已向晚,如炊久,觉足蹑地,开目,已在广陵郭门矣。人家方始举烛,比至舍,妻儿犹惊其速。遂解腰下,皆金钱也。自此不复为人佣工,广置田园,为富民焉。里人皆疑为盗也。后他处有盗发,里人意俊同之,遂执以诣府。时节使杜公亚重药术,好奇说。闻俊言,遂命取其金丹。丹至亚手,如坠地焉而失之,兼言郭外所乘之石犹在,遂舍之。亚由是精意于道,颇好烧炼。竟无所成。俊后寿终。子孙至富焉。(出《原仙记》。明抄本作出《原化记》)
【译文】
唐朝贞元初年,广陵人冯俊,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他力气大,而且性情憨厚耿直,所以很容易找到活干。他曾经遇见一位道士,在市场上买药,放着一个口袋,有一百多斤重。道士要雇一个能自己背动这口袋的人,能成倍地给工钱。冯俊就要求前去。道士让他送到六合县,约好给工钱一千文,到那以后才给钱。冯俊回家告诉妻子,然后就跟道士走。道士说:“跟着我走,不一定直接到六合县。现在想从水路到那儿去,要是雇到船,你就跟我坐船去,也不减少你的工钱。冯俊听从了,就登上一只小船。小船载着冯俊和道士,驶出江口几里,道士说:“没有风,往上游去不能到达,我可以施一点小法术。”道士让冯俊和船家两个人都趴在船舱中,自己独自在船上扯帆把桨。二人在船舱中,听风浪声,估计那船如同在空中飞行,吓得不敢乱动。几顿饭的工夫之后,就让他们打开船舱,让他们出来。来到一个地方,出现一片浩渺的湖面,面对一片重叠的山岭。船家好长时间才看明白,原来这是南湖庐山下星子湾。道士上了岸,让冯俊背着药,自己给船家付船钱,船家又敬又怕不肯接受。道士说:“我知道你是浔阳人,要按时到达,就借助你了,哪能推辞呢?”船家于是就行礼收下,然后离去。其实他正是江州人。道士就领着背着药的冯俊,在乱石之中走了五六里。要到山下的地方,有一块几丈见方的大石头。道士又用一块小石头敲了几十下,大石头一分为二,有一个小童从石间走出来,高兴地说:“尊师回来啦!”道士就领着冯俊走进石洞。刚进去的时候很险峻,下去十丈多远,往旁边走,逐渐变得宽敞平坦。深入几十步,其中有一个洞明亮,出现一个大石堂,堂中有几十个道士,正下着棋说笑。道士们见道士进来,都说:“为什么晚了?”他们让冯俊放下药口袋,并让左右赶快打发来人回去。先前那个道士说:“背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