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巧作合诗骄平子(2/4)
生独死,若贪图富贵,与这些纨袴交结,岂不令文人之品扫地。”自算得意,又独酌一壶。又将冷绛雪题壁诗吟诵一回,方纔歇息。
到了次日傍午,祇见一个相好朋友叫做计成,来访他。留坐闲叙。那计成忽问道:“连日袁石交曾来看兄吗?”平如衡笑道:“来是来的,祇是来的可笑。”计成道:“有甚可笑?”平如衡遂将引他到张寅家去,题诗不出,昨日又要哄他去拜燕白颔之事,说了一遍道:“这等没品,岂不可笑。”计成道:“原来如此。这样没品之人,专在富贵人家着脚。我闻知他今日又同一个假才子在迁柳庄听莺,说要题诗饮酒,继金谷之游。不知又做些甚么哄骗愚人!”平如衡闻说迁柳庄莺声好听,因问道:“不知去此有多许路?”计成道:“离此向南,不过三四里。兄若有兴,我们也去走走。一来听莺,二来看老袁哄甚么人在那里装腔。倘有虚假之处,就取笑他一场,倒也有趣。”平如衡笑道:“妙,妙!我们就去。”二人就挽着手儿,向南缓步而来,一路上说说笑笑。
不多时,便见一带柳林,青青在望。原来这带柳林约有里余,也有疏处,也有密处。也有几株近水,也有几株依山。也有几株拂石,也有几株垂桥。最深茂处盖了一座大亭子,供人游赏。到春深时,莺声如织,时时有游人来玩耍。也有铺毡席地的,也有设桌柳下的。贵人官长方在亭子上摆酒。
这日,平如衡同计成走到树下,早见有许多人各适其适,在那里取乐。再走近亭子边一看,祇见袁隐同着一个少年在亭子上盛设对饮。上面又虚设着两桌,若有待尊客未至的一般。席边行酒都是美妓,又有六七个歌僮细吹细唱,十分快乐。平如衡远远定睛将那少年一看,祇见体如嶽立,眉若山横。神清气爽,澄澄如一泓秋水;骨媚声和,飘飘如十里春风。心下暗惊道:“这少年与张寅那蠢货,大不相同,倒像有几分意思的。因藏身柳下,细细看他行动。祇见袁隐与那少年饮到半酣之际,那少年忽然诗兴发作叫,家人取饼笔砚,立起身走到亭中粉壁上题诗,那字写得有碗口大小。平如衡远远望得分明,道:
千条细雨万条烟,幕绿垂青不辨天。
喜得春风还识路,吹将莺语到尊前。
平如衡看完,心下惊喜道:“笔墨风流,文人之作也!”正想不了,祇见一个美妓呈上一幅白绫,要那少年题诗。那少年略不推辞,拈起笔来,将那美妓看了两眼便写,写完一笑投笔,又与袁隐去喫酒。
那个美妓拿了那幅绫子,因墨迹未乾,走到亭旁铺在一张空桌上要晒乾。便有几个闲人来看。平如衡也就挨到面前一看,祇见绫子上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道:
可怜不世艳,娇弄可怜心。
秋色画两黛,月痕垂一簪。
白堕梨花影,青拖杨柳阴。
情深不肯浅,欲语又沉吟。
平如衡看完,不觉失声讚道:“好诗!好诗!真是才子。”袁隐与那少年微微听见,祇做不知,转呼卢豪饮。计成慌忙将平如衡扯了下来道:“兄不要高声,倘被老袁听见,岂不笑话。”平如衡道:“那少年不知是谁,做的诗委实清新俊逸,怎叫人按捺得定。”计成道:“子持兄,你一向眼睛高,怎见了这两首诗便大惊小敝。”平如衡道:“我小弟从不会装假,好则便好,丑则便丑。这两首诗果然可爱,却怪我不得。”计成道:“这两首诗,知他是假,是真,是旧作,是新题。”平如衡道:“俱是即景题情,怎么是假是旧?”计成道:“这也未必,待我试他一试与兄看。”平如衡道:“兄如何试他?”计成道:“我有道理。”
因有一个歌僮是计成认得的,等他唱完,便点点头招他到面前说道:“我看那少年相公写作甚好,我有一把扇子,你可拿去替我求他写一首诗儿。”那歌僮道:“计相公要写,可拿扇子来。”计成遂在袖中摸出一把白纸扇儿递与那歌僮,因对平如衡说道:“须出一题目要他去求方妙。”平如衡道:“就是赠歌者吧!”计成还要吩咐,那歌僮早会意说道:“小的知道了。”遂拿了扇子,走到那少年身边说道:“小的有一把粗扇,要求相公赏赐一首诗儿。”那少年笑嘻嘻说道:“你也写诗!却要写甚么诗?”歌僮道:“小的以歌为名,求相公赏一首歌诗吧!”那少年又笑笑道:“这倒也好。”因将扇子展开,提起笔来就写。就象做现成的一般,想也不略想一想。不上半盏茶时,早已写完,付与歌僮。歌僮谢了,持将下来,悄悄掩到计成面前,将扇子送还道:“计相公,你看写得好么?”平如衡先接了去看,祇见上面写着一首七言律诗,道:
破声节促漫声长,移得宫音悄换商。
几字脆来牙欲冷,一声松去舌生香。
细如嫩柳悠扬送,滑似新莺婉转将。
山水清音新入谱,遏云旧调祇寻常。
平如衡看完,忍不住大声对计成说道:我就说是个真才子,何如!不可当面错过,须要会他一会。”计成道:“素不相识,怎好过去相会!”平如衡道:“这不难,待我叫老袁来说明,叫他去先说一声。”计成道:“除非如此。”平如衡因走近亭子边,高声叫道:“老袁,老袁!”那老袁就象聋子一般,全不答应,祇与那少年高谈阔论的喫酒。平如衡祇道他真没听见,祇得又走近一步叫道:“袁石交,我平如衡在此。”袁隐因筛了一大犀杯,放在桌上,低了头祇是喫,几乎连头都浸入杯里,哪里还听见有人叫。平如衡再叫得
到了次日傍午,祇见一个相好朋友叫做计成,来访他。留坐闲叙。那计成忽问道:“连日袁石交曾来看兄吗?”平如衡笑道:“来是来的,祇是来的可笑。”计成道:“有甚可笑?”平如衡遂将引他到张寅家去,题诗不出,昨日又要哄他去拜燕白颔之事,说了一遍道:“这等没品,岂不可笑。”计成道:“原来如此。这样没品之人,专在富贵人家着脚。我闻知他今日又同一个假才子在迁柳庄听莺,说要题诗饮酒,继金谷之游。不知又做些甚么哄骗愚人!”平如衡闻说迁柳庄莺声好听,因问道:“不知去此有多许路?”计成道:“离此向南,不过三四里。兄若有兴,我们也去走走。一来听莺,二来看老袁哄甚么人在那里装腔。倘有虚假之处,就取笑他一场,倒也有趣。”平如衡笑道:“妙,妙!我们就去。”二人就挽着手儿,向南缓步而来,一路上说说笑笑。
不多时,便见一带柳林,青青在望。原来这带柳林约有里余,也有疏处,也有密处。也有几株近水,也有几株依山。也有几株拂石,也有几株垂桥。最深茂处盖了一座大亭子,供人游赏。到春深时,莺声如织,时时有游人来玩耍。也有铺毡席地的,也有设桌柳下的。贵人官长方在亭子上摆酒。
这日,平如衡同计成走到树下,早见有许多人各适其适,在那里取乐。再走近亭子边一看,祇见袁隐同着一个少年在亭子上盛设对饮。上面又虚设着两桌,若有待尊客未至的一般。席边行酒都是美妓,又有六七个歌僮细吹细唱,十分快乐。平如衡远远定睛将那少年一看,祇见体如嶽立,眉若山横。神清气爽,澄澄如一泓秋水;骨媚声和,飘飘如十里春风。心下暗惊道:“这少年与张寅那蠢货,大不相同,倒像有几分意思的。因藏身柳下,细细看他行动。祇见袁隐与那少年饮到半酣之际,那少年忽然诗兴发作叫,家人取饼笔砚,立起身走到亭中粉壁上题诗,那字写得有碗口大小。平如衡远远望得分明,道:
千条细雨万条烟,幕绿垂青不辨天。
喜得春风还识路,吹将莺语到尊前。
平如衡看完,心下惊喜道:“笔墨风流,文人之作也!”正想不了,祇见一个美妓呈上一幅白绫,要那少年题诗。那少年略不推辞,拈起笔来,将那美妓看了两眼便写,写完一笑投笔,又与袁隐去喫酒。
那个美妓拿了那幅绫子,因墨迹未乾,走到亭旁铺在一张空桌上要晒乾。便有几个闲人来看。平如衡也就挨到面前一看,祇见绫子上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道:
可怜不世艳,娇弄可怜心。
秋色画两黛,月痕垂一簪。
白堕梨花影,青拖杨柳阴。
情深不肯浅,欲语又沉吟。
平如衡看完,不觉失声讚道:“好诗!好诗!真是才子。”袁隐与那少年微微听见,祇做不知,转呼卢豪饮。计成慌忙将平如衡扯了下来道:“兄不要高声,倘被老袁听见,岂不笑话。”平如衡道:“那少年不知是谁,做的诗委实清新俊逸,怎叫人按捺得定。”计成道:“子持兄,你一向眼睛高,怎见了这两首诗便大惊小敝。”平如衡道:“我小弟从不会装假,好则便好,丑则便丑。这两首诗果然可爱,却怪我不得。”计成道:“这两首诗,知他是假,是真,是旧作,是新题。”平如衡道:“俱是即景题情,怎么是假是旧?”计成道:“这也未必,待我试他一试与兄看。”平如衡道:“兄如何试他?”计成道:“我有道理。”
因有一个歌僮是计成认得的,等他唱完,便点点头招他到面前说道:“我看那少年相公写作甚好,我有一把扇子,你可拿去替我求他写一首诗儿。”那歌僮道:“计相公要写,可拿扇子来。”计成遂在袖中摸出一把白纸扇儿递与那歌僮,因对平如衡说道:“须出一题目要他去求方妙。”平如衡道:“就是赠歌者吧!”计成还要吩咐,那歌僮早会意说道:“小的知道了。”遂拿了扇子,走到那少年身边说道:“小的有一把粗扇,要求相公赏赐一首诗儿。”那少年笑嘻嘻说道:“你也写诗!却要写甚么诗?”歌僮道:“小的以歌为名,求相公赏一首歌诗吧!”那少年又笑笑道:“这倒也好。”因将扇子展开,提起笔来就写。就象做现成的一般,想也不略想一想。不上半盏茶时,早已写完,付与歌僮。歌僮谢了,持将下来,悄悄掩到计成面前,将扇子送还道:“计相公,你看写得好么?”平如衡先接了去看,祇见上面写着一首七言律诗,道:
破声节促漫声长,移得宫音悄换商。
几字脆来牙欲冷,一声松去舌生香。
细如嫩柳悠扬送,滑似新莺婉转将。
山水清音新入谱,遏云旧调祇寻常。
平如衡看完,忍不住大声对计成说道:我就说是个真才子,何如!不可当面错过,须要会他一会。”计成道:“素不相识,怎好过去相会!”平如衡道:“这不难,待我叫老袁来说明,叫他去先说一声。”计成道:“除非如此。”平如衡因走近亭子边,高声叫道:“老袁,老袁!”那老袁就象聋子一般,全不答应,祇与那少年高谈阔论的喫酒。平如衡祇道他真没听见,祇得又走近一步叫道:“袁石交,我平如衡在此。”袁隐因筛了一大犀杯,放在桌上,低了头祇是喫,几乎连头都浸入杯里,哪里还听见有人叫。平如衡再叫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