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待我清理门户(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雀门为皇城正南门,直通禁宫承天门,这两道宫门之间的宫道是为皇城的正中之线。  

今晨,李隐由承天门而出,去往太庙祭祀,走得便是这条意味着正统天承的笔直大道。  

此刻,随着李岁宁率军攻入朱雀门,李隐在这条宽广的宫道上留下的痕迹很快便被鲜血悉数掩盖。  

一场名为大权更迭的血洗由此开启。  

来者是真正的精锐之师,这精锐二字并非谁人宣称,而是经一场场战事淬炼而来,他们杀过倭敌,守过北关,平过一场场内乱,身上的甲衣曾一次又一次被鲜血浸透,手中的刀刃曾砍下过最凶悍的敌人头颅,无数次于鬼门关前杀出生机。  

他们从北面而来,身上沾染着的血气,与大胜之后的激昂傲气还未来得及卸下,疾行间卷起的风似乎都成为了无形的刃,无坚不摧,无物可挡。  

这座繁华巍峨的皇城,在此等雄厚杀气的冲击下,仿佛随时都有轰然倾塌的可能。  

而比皇城更先倾塌的务必是守城者的防御。  

此时禁军的防御几乎皆来自紧急部署——在此之前,太庙生乱,以鲁冲为首的数百人造反,官员宗室窜逃,禁军四下搜捕围堵。而城中之乱更胜过皇城,大量禁军奉命出动镇压文人,围下国子监…如此种种,禁军兵力分散之下,使得各道宫门处的防御出现了严重空虚。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没人料得到今日会出现京师城门被破的可能…城外明明布下了层层密密的兵力!  

这些禁军全然不知这来势汹汹的太女大军是如何攻入城中的。  

今日变故频出,围绕着荣王李隐的人心本就摇摇欲坠,又突然遭到这突如其来的血洗…  

面对逼近的大军,禁军之中惊逃者、降者足有半数余。  

余下宁死者,大多为李隐布下的亲卫。  

鲜血为朱红的宫墙更添刺目新色,平整的宫道地砖缝隙间也浸满了浓稠的血,玄披玄袍的女子坐于马上,她的马蹄每踏出一步,那血腥的新色便随她往前方蔓延一步。  

它们一寸寸攀爬生长着,其色赤红浓烈,如同绽开了无数幽冥彼岸之花,彼岸花汲取血肉杀戮,迅速盛放,荼蘼妖冶,血腥罪恶,带来死亡,同时也通往轮回与新生。  

那玄袍女子承着这份本不必她亲自沾染的血腥,行走于这罪恶与新生之间。  

天地清风慢摇碎影,金灿春阳缓缓西移,祂们无悲无喜无情,注视赏鉴着人间这场喧嚣杀伐。  

一道又一道宫门相继替换上新的把守者。  

这血色随着李岁宁,一直铺展至承天门。  

承天门外,李岁宁下令兵分两路,一支往西去,沿皇城北面的掖庭宫行军,迅速前去封锁北面最接近皇城的城门芳林门。一支往东,经东宫,一路控制住兴安门,丹凤门,继而包围含元殿。  

李岁宁率兵往东而行。  

接近兴安门时,溃败的禁军中有人招供出了李隐退去的路线——李隐率兵往西面的玄武门去了,此时或已至芳林门。  

方才分出去往西面封锁芳林门的兵力或要迟上一步,但李岁宁并不担心李隐逃出京畿,她立时下令让人沿玄武门方向前去追击,自己则仍赴含元殿而去。  

含元殿中已无李隐,但另有很重要的人留在了那里。  

闻讯而去的李岁宁在丹凤门前下马,踏入了含元殿。  

偌大的殿院中已无禁军把守,只剩下如惊弓之鸟的内侍宫娥们躲藏在此。  

康芷率军疾行开道,甲衣佩刀相击之声荡开,宫人们惊叫,或仓皇逃散,或颤颤伏地磕头。  

他们终日困于这皇城中,眼中只守着自己的分寸差事,无法分清具体形势,难以分辨来者是人是鬼是神,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传言已然作不得真,仁者也会于一夕间撕下伪装变作恶鬼。  

来者刀光刺目,带来莫大绝望。  

想象中的杀戮却未曾出现,那些刀光只予他们威慑,使他们停止奔走惊叫。  

廊下,宫道上,石柱旁,很快颤颤跪满了人影,整座含元殿迅速被控制起来。  

时隔整整二十年,年少的储君再次踏入含元正殿,今昔光影仿若交叠,昔日的李尚,今日的李岁宁,虚实身影在这道殿门处一瞬交织相融。  

她回来了,以皇太女而非皇太子的身份。  

这次她无需向任何人叩拜,龙椅上方空荡,正静候恭迎新的江山之主。  

李岁宁的目光未曾看向那把龙椅。  

空荡宏伟的殿内鸦雀无声,唯余几具官员的尸身横于殿中。  

李岁宁往御阶方向走去。  

原来这寂静的殿中还有一个活人在,那是一名守诺的年轻内侍。  

他跪伏着守在御阶之上的一具尸身旁,此刻颤颤抬首,看向走来的人。  

他从未见过那人,但不知为何只一眼便辨出了她的身份。  

内侍刚抬起的头忙又仓皇叩下,不敢直视来人。  

来人踏上御阶。  

那脚步声不重,可不知因何,内侍忍不住微微颤抖起来,发出了极低的泣声。  

他无法确切地解释自己为何而哭,或是因为这位骆先生之死,或是因为分明是这等至关重要的关头,这位年少的太女依旧亲自来到了这寂静无人的含元殿中。  

他在心中泣道:骆公,您的主公来寻您,来送您了。  

李岁宁无声慢慢蹲跪了下去,看着静静躺在那里的人。  

一别近一载,先生又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