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皇太女回銮(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提到他的主公,骆观临已经开始涣散的神思重得些微凝聚,他拿微弱的声音细数着「吾主平江都,清倭贼,除瘟疫,定东都而今,自北狄归来,必然又是一桩了不起的功绩」  

「归来如此之快,可见吾主之能,必当保有雄厚兵力」他与有荣焉,而又无比安心「如此一来,我大盛便也不惧吐蕃了」  

他望着大殿藻井上雕画的宝相纹,慢慢地说「天下之乱将在吾主手中平息。这苍生苦难,也终于能够休止了。」  

内侍听在耳中,哭道「先生既有如此明主可以效忠,理当再等一等才是太女便要入城了」  

骆观临想要微微摇头,却已不能,只微声道「这样就很好了」  

他想问那内侍一句,小公公是否有仰重之人但他的力气实在不多了,只能在心中自问自答。  

他有。  

他尚未入官场,便满心仰重着那位储君李效。  

可直到今日方知,他不是他,而是她,原名唤李尚。  

回含元殿的路上,于这剑拔弩张混乱生变之际,他却曾暗自走神。  

他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许多事。  

难怪他那自幼养在闺阁中的主公在战事之上可以无师自通,在民生政务之上同样得心应手。  

难怪忠勇侯会服帖到那般地步。  

难怪起初在洛阳时,太傅二话不说便应允一切,倾全力相助。  

难怪胡粼曾言,初次见她时,便得见先太子之风。  

难怪她会认真地问他,倘若先太子是女子呢难怪难怪。  

难怪她可以深入北狄取胜原来她很久前便走过了那条路,昔日她曾以血肉筑基石,换今时为苍生开启太平之道。  

原来,从很久前,他便在跟随着那个他曾欲效忠而不得之人了。  

骆观临眼角沁出泪滴,因为在笑,而使鲜血淋漓的胸口微微起伏抖动着。  

有人上前查看了他的伤势,他已辨不清是哪位同僚了,那位同僚哽咽叹息一声,终是摇首而去。  

骆观临已浑不在意身边的一切,他仍在笑着。  

他一直因心愿未能偿而郁郁沉沉,却不知,原来自四年前在江都被那个少女救下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经走在偿愿的路上了上天未曾薄待他骆观临可也正因此,他往昔的自负,刻薄,无礼,冒犯,固执才愈发显得那般不堪。  

回忆过往桩桩件件,他想,他原是配不上如此明主的,他言「教化」二字,并非言过其实。  

实则他的主公救了两次。  

今且赎罪而去,待来世一身清白干净,再报明主。  

这是他能想到最圆满的归宿了。  

至于母亲,妻子,儿女他有如此明主,又有何不放心的呢。  

骆观临闭上眼睛,喃喃道「吾罪休矣,吾心安矣」  

他拿最后的气力,道「烦劳小公公,替某带一句话吧」  

内侍含泪俯首跪听「但请骆公嘱托」  

将死之人话语声断续衰微,直至湮灭。  

殿外禁军紧急调动着,不安的气氛迅速蔓延了整座皇城,于混乱之上又添恐慌。  

京畿四面各筑城门三座,四面十二道城门寓意着一载四季十二月。  

攻来的大军自东面三座城门正中央的春明门而入。  

盛春三月,李隐登基之日,春明门被破。  

此门开,裹挟着血气的玄甲大军如春汛般灌入,铁蹄踏起万丈飞尘。  

正处于混乱中的城内而言十分突然,有奔至此处的文人百姓皆惊散,他们下意识地生出惊恐之心,只当是近日于城外生事的「卞军余孽」杀了进来去年春夜那场血洗京畿的动乱,血淋淋地烙印在了每个人心头。  

但他们来不及逃离,便闻那大军之中,有人高声宣之「皇太女回銮」  

这一声如同符咒勾起春日雷火,阻去惊逃者脚步,迫使他们猛然回头望去。  

那道声音高声重复道「皇太女回銮,诛杀叛国者李隐」  

这声音来自策马跟随军中,身下一匹白驹的青年,其人身着烟青色圆领袍服,面若青山拂晓,正是魏叔易。  

快他一步策马在前的,是身着玄袍的女子。  

魏叔易向四下大声宣明她的来意。  

他拦不住她,更无法阻慢她的脚步,她将讨伐攻城的计划提前了,而他不确定城中之局是否已成,为尽量师出有名,为尽量安抚人心,唯有尽量宣之。  

入城之前魏叔易便已经下达了这个命令,此刻军中为首的将士皆高声宣明身份「我等乃皇太女之师,入京讨伐通敌叛国者无关人等速速避让」  

惊避至两侧的人群中,很快有人看到了那疾驰而过的玄袍女子,也很快看到了她的军旗。  

「是皇太女回来了」  

「果真是皇太女」  

「魏相也在其中」  

有身上带伤的文人伏地颤颤高声道「恭迎太女,回銮」  

回銮二字寻常仅用于帝后,但此时并没有人觉得不合适。  

那个女子竟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从北狄战场上活着回来了,这便说明北狄一战,大盛打赢了太女平定了北狄短短瞬息间,气氛已天翻地覆。  

恐慌,混乱,悲怒,绝望,这一切情绪几乎没有过渡缓冲,只因这一道城门突然打开,这一支队伍入城,这一声皇太女回銮,便于顷刻间化作了欣喜,庆幸,与颤栗着的骄傲。  

大败北狄,大胜而归,如何能不骄傲人群变得喧腾,那些被追捕的文人也不再惧怕身后持刀的禁军,身上的伤口似乎也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