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不敢言公道,作甚世间人(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斩杀敌军主帅,之所以挥剑自刎,实为遭李隐设计毒害!——这、这怎么可能!  

朔方节度使岳光,与岭南节度使,皆死于李隐之谋…  

段士昂谋逆,亦确为李隐唆使…  

徐正业之乱,亦有李隐手笔…  

再有,李隐弑君未遂!——未遂?女帝竟还活着?!  

以及,勾结吐蕃!——叛国!  

这每一桩都太过骇人听闻,任谁也不敢轻信,然而却见署名落笔处赫然惊现褚晦二字,其上加盖数印,亦皆是褚晦之印!  

这一则《讨李隐百罪书》…竟出自褚太傅之手?!  

那褚太傅他老人家…此时的处境岂非危险至极!  

京中许多文人名士,皆是因听闻了褚太傅为荣王所打动的佳话,才陆续入京而来,此时得观此文,无不震惊忧切恐慌。  

无数人自发地传阅着,因散播范围早有安排,前后几乎只用了半个时辰,此则百罪书便纷纷扬扬如大雪一般,传遍了整座京畿。  

在太庙的大门合上之际,已有文人拔足狂奔,朝着安上门的方向自发涌去,要去见褚太傅。  

也有人赶往了褚府,而前去抓捕褚家人的禁军几乎同时抵达,禁军的出现等同印证了那封百罪书的真伪,文人们激愤不已,双方爆发了冲突。  

亦有持此书者,结伴去往大理寺,京衙,纷纷求问虚实,各处官员乍见此《百罪书》,同样震诧难当,他们都意识到,今日出大事了,足以捅破天的大事!  

城中巡逻的禁军根本不知道那些突然传开的文章究竟是由何而来,他们时刻提防着持械生事者,却如何也不曾想到,变故会突然在那些长衫飘逸,吟诗作赋展望盛世重现的文人之间爆发。  

有文人言行激愤,冷静或沉着者却也相互包庇传播之人,禁军根本无从追究无从下手,却也不敢贸然血洗镇压这些文士。  

此事传禀到李隐耳中时,他刚行至含元殿外。  

至此处,李隐身后随着的官员宗室已不足起先的半数。  

少数人留在了太庙中,更多的人不愿轻易送死,却也不甘屈服,他们离开太庙后,欲图逃离皇城,禁军们正在四处搜捕镇压。  

这一切乱象未能让李隐停下脚步,直到此时听闻城中文人生乱,他驻足片刻,自嗓中发出了一声情绪难辨的笑音,随后下达了两道命令。  

其一,缉拿闹事的文人,投入狱中。反抗者,以叛乱罪名诛杀。  

其二,率重兵围下国子监,问罪祭酒乔央。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文人间掀起这样大的风浪,能做到悄无声息私下雕版且藏有如此数量的纸帛…非国子监与乔央莫属。  

听闻要用武力镇压文人,那余下随行的官员中再次有人面色巨变,纷纷出言阻止,然而李隐未予理会,径直踏入含元殿。  

再多的鲜血也终有被风干之日,时间和教训会代他这个天子来抚慰世人。  

而负责授玺的官员再也无法可忍,入殿之后,他拒绝为李隐授玺朝拜——如今已是满城风雨,任凭再如何镇压,消息也不可能瞒得住了!待到拨乱之师名正言顺入京,为叛国者李隐授玺之人,必当遗臭万年!  

李隐的神情没有变动,很快,有禁军入内,将那名官员拖了出去。  

李隐注视着那座龙椅,如同与执念对视,目不斜视地向它走去。  

禁军们得到命令,开始四处抓捕文人。  

城中陷入混乱惶然,百姓惶然,披甲持刀造成了这场惶然的禁军也同样惶然,他们不确定自己所行之事的对与错,此刻京畿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在经历着十七年前喻增曾经历的那场冲击——“恩人”的转变,没有预兆,没有过渡。  

在半日前,甚至只在一两个时辰之前,禁军们以为自己效忠听从的仁者即将成为名正言顺的明君。  

文人们准备好了绚烂的诗词歌赋,准备为这场大典增添华彩。  

人的血是可以被烧热的。  

先太子竟为女身,先投身沙场定社稷,后委身北狄换取三年生息…一朝被毒害自刎而亡,真相却于十七年后才被世人知晓!  

而其师褚太傅,为阻苍生继续陷入不休的兵杀之中,为将此乱终结于京畿之内,敢以性命揭露伪善者窃世之真相!  

在此等先贤召引之下,他们既闻真相,便不能视若无睹,一言不发!  

激进的牺牲并非全无意义,激进者往前两步,纵被逼退一步,尚可进一步!  

今时他们的血,可警醒眼前更多人,可替后来者铺路!  

今日此处,便是文者的沙场,并非只有为官方能报效江山子民,眼下亦正当报效时!  

有文人开始向城门处涌去,欲将消息真相送出京畿。  

皇城之中乱象亦未休,有负伤的禁军奔走高呼,道:“…鲁冲反了!他杀了韩大将军!快!速速往景风门方向去,务必将其截杀!不可让其出皇城!”  

另一边,围去褚府拿人的禁军无功而返。  

5400字大章,为了连贯性不分章了,不要觉得我没加更嗷!继续码字,明天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