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死人和疯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卞春梁来动手是最好的选择,合情合理,不会引起荣王怀疑。  

从荣王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出,对方尚不知岁宁便是殿下…不知道才是最好,知道了怕是要原地发疯的,哪里还能维持住此时这体面要脸的君子模样?  

而话又说回来,这种离奇之事,寻常谁又能想得到呢?  

乔央望向北方,眼底有叹息有忧虑,纵然是到了此时,他时常仍觉不切实际,仿佛这一切只是场臆想出来的梦,为苦难苍生而织出来的梦。  

察觉到自家祭酒大人忧国忧民的心情,那书童劝慰道:“祭酒,难得闲暇,咱们去钓鱼吧?您许久不曾钓鱼了!”  

乔央转头瞪向他。  

书童以为失言,缩起脖子。  

下一刻,却见乔央笑起来,佯怒之色散去:“好提议,走吧,速去!”  

书童松口气,笑着跟上快步而去的乔央。  

秋风起,鱼儿肥,菊香满鼻。  

京师荣王府内,栽种着的各色秋菊也在风中绽放,迎接着久未归来的主人。  

即便有官员委婉提议李隐可留住宫中处理各方事务,但李隐未曾应允,依旧住回了昔日的府邸。  

李录自然也回到了王府中,马婉被他让人单独安置在一座偏僻的小院内。  

此刻,这座小院中不时传出女子凄厉的嘶叫声。  

女子嘶喊声停下时,换作了稳婆的惊叫声。  

不多时,那稳婆连滚带爬地出来,也不及去擦拭手上的血污,颤着声音,向院中系披风而立的清润青年跪下请罪。  

马婉生产了,诞下的婴儿却没有声息。  

那是一个极其瘦弱的死婴。  

李录仍去看了,以苍白的手指轻抚过,嘴角泛起一丝讽刺的笑,声音很低很慢地道:“果然…还真是像我啊。”  

像他一样死气沉沉,不足以在这世间活下来。  

李录没有温度的目光流连在那个孩子身上,一旁的侍女吓得面白如纸,抖若筛糠。  

“不必告知父王。”李录终于开口和她说话:“父王正值大喜之际,怎能听闻这等晦气之事。”  

李录说着,看向屋外,仿佛看到了前院权贵官员往来的热闹景象,分明离得这样近,他却身处阴冷地狱。  

侍女将那个孩子抱离,满身是血的马婉突然扑下床来。  

她瘦到只剩下了一把骨头,眼窝凹陷着,其内镶嵌着的眼睛里,现出了疯癫之色,声音也逐渐尖利失常。  

被囚禁的这些时日,马婉已经出现过神志不清的征兆。  

此刻诞下死胎,便如同最后一根理智的弦断裂。  

她大哭大闹罢,忽然又好似冷静下来,跌坐在地,怔怔地道:“你也不想来到这世上对吧…不来也好,也好…”  

“不对。”下一刻又神情困惑,猛地爬坐起来,踉跄奔入院中寻找:“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呢!”  

李录静静看着,并未让人阻拦她。  

马婉四处寻找,神情惊惶,感到天旋地转,无力支撑,摔倒在地,而后爬向一株盆栽。  

盆中栽种着菊花,幽幽绽放洁白胜雪。  

“你再回到阿娘肚子里吧…”她拿双手去揪花,开始疯狂地将白菊往嘴里塞去,神情慌乱地咀嚼着:“阿娘将你吞回去,再生你一次!再生一次就好了!”  

她披散着发,坐在那里无助地吞咽着嚼碎的花瓣,一朵又一朵,口中不断重复着疯言。  

不知何时,李录走到了她身边,慢慢蹲身下去,注视着她,拿手指替她轻轻擦拭嘴角的花汁碎屑,语气带着温柔的笑:“婉儿,你好像疯了。”  

“既然疯了,那便不杀你了吧。”他的声音很低,动作极尽温柔,带笑的眼神细看之下是游离的,他游离着说:“一个死人,一个疯子,如此作伴,倒也不错。”  

染着血的花瓣碎屑被风裹挟着扬起。  

今岁的秋风里藏着许多声音,熙熙攘攘着飞往各处。  

李隐向天下昭告了京畿已定的消息之后,即使人去往太原,迎天子归京。  

此外,由骆观临执笔,往动荡处传檄招安。  

并邀各处官员士人以及有才智者,入京共商安邦大计——就连江都、洛阳,以及太原的官员也收到了传书,即便是对待当初拥护李岁宁为皇太女的那些官员,李隐也表现得既往不咎,言辞礼待,请他们回京。  

李隐从始至终未有提及皇太女三字,没有贬低也没有敌对,既没有承认也没有不承认她的身份,仿佛只当她并不存在。  

但与此同时,在四处传扬开来的,是李岁宁孤身深入北狄的消息。  

有人说她生死未卜,甚至有人断言其已葬身北狄,一时间人心风雨不休。  

一边是生死不知的英勇少年女郎,一边是已经入主京师的宽容沉稳的练达仁者,世人要如何选择,似乎没有悬念。  

别处人心且不论,只说淮南道无二院,便有学子欲图离开江都,上京而去,却没有意外地招来了同窗的阻拦和指责。  

面对同窗们的不齿,那学子也逐渐言辞激烈:“我等读书,是为报效大盛天下,而今京师既定,荣王仁德,正是用人之时,我为何不能上京!难道入了这无二院,便只能被锁困于此效忠一人吗!我习的是治世之书,而非卖身契文!”  

“…庞州彦!你莫要忘了,在这乱世中,是谁给了我们书读,又是谁给了我等安定读书之所!”一名青年红着眼睛反驳:“读书无有政治之分,但吾辈读书人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