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 三年之约已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昧浅薄,笃信殿下不过哗众之人,然而如今思来,可‘哗众’至此者,百年仅此一人而已。”  

太女殿下所走的每一步,都受世人瞩目,也皆在世人意料之外,正如此时她以储君之躯,持剑抵挡于炼狱之门外,为大盛苍生斩杀贪婪凶狠的恶鬼。  

这世道,唯有这样不凡的“哗众者”才能救得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劈开混沌,开启太平之道。  

宋显离开后,吴春白独自静立片刻,便返回继续做事。  

听到流民群中一阵骚乱,吴春白快步走上前去查看。  

一名蓬头垢面的赤足女子拒绝搜身。  

凡入此地者,一概皆可收容,但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搜查——此乃吴春白定下的规矩,是为了杜绝来路不明或心怀不轨者混在流民群中,接近洛阳城。  

搜身是不可避免的,现场也另有女兵在,但那名女子也不许女兵近身。  

这异样举动自然引来了士兵们的怀疑,其他的流民也连忙与那女子拉开距离,同时还有人惊声喊:“…快瞧,她有疫病!”  

流民们立时惊散,吴春白让人控制住场面,两名士兵有些畏惧地持刀上前,那女子边后退边喊:“我…我要见皇太女!我有要事要求见皇太女!”  

听得那熟悉的京师口音,吴春白提防地打量着那乱发掩面的女子:“你是何人?为何事要见皇太女?”  

听到吴春白的声音,那女子猛然抬头看过来。  

四目相视,那发丝蓬乱,并起了满脸肿胀红疹的女子怔然一瞬,试着道:“吴…吴家女郎?”  

吴春白并未认出对方。  

“我…我是马相府上的婢女!”那满身脏污的女子“扑通”跪了下去,双手颤颤地拨开掩面的乱发:“婢子唤作兰莺!在京中时曾是见过吴娘子数面的!”  

说罢,立时哭着叩首:“求吴娘子带婢子去洛阳!”  

吴春白心下猜测无数,却未急着询问太多,先让医士为兰莺看诊。  

浑身起满了红疹的兰莺情绪很不稳定,随时都要落下泪来,她对医士道:“…不是疫病,是蝎子草!”  

医士很错愕,检查后却发现的确如此。  

被蝎子草剐蹭到的肌肤便会肿胀起疹,兰莺一路来反复以此法让自己起满红疹,作出身患疫病的假象,令人避而远之。  

吴春白沉默着没有多问,却不难想象在此等乱世中,一个弱女子一路来此都经历了什么。  

她先让人给兰莺盛了碗米汤,待兰莺喝下后,才带着人单独去问话。  

兰莺确定了吴春白是在为李岁宁做事,便再无犹豫,取出那只几乎拿命护下来的金锁,颤抖着捧到吴春白面前:“…我家女郎嘱咐我,一定要将此物交到皇太女殿下手中!”  

那日,兰莺刚出军营不远,便意识到了不对。  

女郎说会等着她回来,可既然她还会回来,女郎为何要急着让她带走荣王妃的遗物?  

兰莺心中一慌,想要立时赶回去,却想到了女郎的书信。  

待到无人时,她寻了机会匆匆展开来看,不禁泪流满面。  

原来女郎没打算走,女郎骗了她,女郎想要她独自离开!  

她想要回去找女郎,但女郎在信中严令她不许回去,并且让她去洛阳寻皇太女李岁宁的人,交付荣王妃遗物…  

兰莺又急又自恨,狠狠打了自己一耳光,她觉得自己笨极了,竟然没察觉到女郎的用意,就这样独自走了!  

泪流不止间,兰莺忽然想到了十一二岁那年,她与女郎私下玩猜拳,她从头输到尾,末了她说自己笨,女郎却笑着刮她的鼻子,说:兰莺才不笨,兰莺只是太听她家女郎的话而已。  

女郎出拳前,总会稍加透露要出什么,而她总是一信再信。  

可她就是要听女郎的话!一辈子都要听女郎的话!  

这一路上,支撑着兰莺走到这里的便是这个念头。  

直到此刻将金锁交出,完成了女郎的交待,兰莺才终于支撑不住,昏死了过去。  

吴春白将兰莺带回了洛阳城中自己的住处,未让人声张此事。  

兰莺醒来后便要离开。  

吴春白阻拦询问之下,兰莺再忍不住,大哭着将一切前因后果说明:“…我家女郎被荣王世子所骗,如今又怀有身孕,我要回去找她!”  

吴春白心下动容,更加坚定了要将人拦下:“此时荣王大军与卞军战况激烈,你回不去的。这样平白送死,岂不辜负了你家娘子的一番心意?”  

马婉让兰莺来送金锁,大约也是借此事给这忠心耿耿的婢女一个支撑,好让她有决心离开并尽全力活下去。  

“你家娘子既有身孕,一时半刻料想不会有性命之危。”吴春白道:“你先在此养好身子,将此事传信告知马相,再从长计议,才是最好的办法。”  

此时,那块金锁已经在送往太原的路上。  

比此物更早送达的,是骆观临的那一封留书。  

这封书信由褚太傅亲自拆看——李岁宁离开前曾有言,为免延误要事,一切公文密信皆可由太傅代为过目并定夺。  

信上内容简短,乃是一封辞别书。  

骆观临于信上言:三年之约已至,而殿下不顾大局,执意赶赴北境,如此逞性妄为,实非某所求明智之主,道不同不相为谋,某遂遵三年之诺而去,且望各自珍重。  

言辞决绝而不留情面,一如他一贯脾性作风。  

片刻,褚太傅将信放下,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