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隐秘的伴生关系(2/3)
正是荣王李隐。
并且马婉给出了极明确的线索指向——范阳军的领兵者段士昂,与荣王私下书信往来甚密,关系非同寻常。
若信上内容果真可信,那么毫无疑问,这显然是最有价值的一条消息。
据马婉在信上言,荣王密谋让段士昂助范阳军攻入京师,之后荣王府再以匡扶大局为名出兵,与段士昂里应外合除去范阳王,李隐即可顺理成章、磊落体面地接任大统。
圣册帝立于案侧,看着手中书信上的“段士昂”三字,问:“马相觉得,信上所言段士昂此事有几分可信?”
“单从表面来看,臣无从判断。”马行舟道:“但不妨先以最坏的结果推想一二…若婉儿果真遭了荣王府利用,传递了假的消息,而若圣人轻信了此事,对荣王府有何好处?”
“朕倒认为,这个消息是真的。”圣册帝缓声道:“唯有它是真的,才能更好地取信朕与马相。”
这世上最高明的陷阱,往往便是以真实为饵,方可引人深入局中。
“朕曾让人查过段士昂。”圣册帝对马行舟道:“此人出身军户之家,他的父亲曾是范阳军中的一名校尉,早年战死有功。而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因病故去,家中仅余下一位阿姊与他相依为命…”
“再之后,段士昂到了投军的年纪,便也承继其父旧志,投入了范阳军中,这大约已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而正是那一年,他的阿姊据说嫁与了外乡人,从此再未回过范阳。”
“朕令人探查过段士昂这位阿姊的夫家,却一无所得。”圣册帝道:“朕便认为,或是那夫家贫寒无名,相关之人已不在世上了,但眼下看来…”
“段士昂这位远嫁后便失了音信的阿姊,或许便是段士昂与李隐的关连所在。”圣册帝推断着道:“而从李隐擅藏于他人身后搅弄风云的作风来看,朕有理由可以相信,段士昂是荣王府的人。”
马行舟心思几转:“若果真如此,荣王在此关头透露自己与段士昂的关系…”
“意在让朕做出应对。”圣册帝道:“朕若知段士昂是他的人,必会加倍戒备,为免段士昂攻入京师,助荣王成事…朕必当尽全力诛杀范阳军。”
“范阳军在东,如此一来,京师西面的防守便会松懈…”马行舟眼神微变:“届时恰给了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兴兵京师的机会!”
而不管攻入京师的是段士昂还是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只要京师被破,荣王都可以长驱入京,行所谓主持大局之举。
所以,这或许是一场调虎离山之计…荣王欲借范阳军调离京师守军,尤其是其中的数万玄策军——荣王是因见女帝迟迟不曾有调用京师玄策军的迹象,故才有此计?
但马行舟说完之后,又意识到了一丝不对:“…可是圣上,李隐当真想不到此计会有被识破的可能吗?”
谋算的尽头,从来不是对方是否会入局,而是此局是否有被识破的可能——
“他当然想得到。”圣册帝冷笑着道:“所以这大约并不只是调虎离山之计…”
马行舟话至此处,已然也想到了此计的关键,那便是“两难”。
若圣上决定往东边洛阳用兵,则给山南西道及黔中道可乘之机。
反之,若圣上“识破”此计,由此判断荣王真正的目的是从西面动兵,遂集兵于西面防御,那么东面洛阳方向又会陷入空虚…
层层剖解之下,这甚至像是一个阳谋,无论如何选,夹击之势已成,顾此则失彼。
如此,或要问一句,荣王既已对京师形成腹背夹击之势,那么此次借马婉来信设局的意义又何在?
圣册帝心头已有答案:“他不外乎是想让朕知晓朕已为困兽,让朕自乱阵脚…”
圣册帝再看着手中这封信,甚至从中看到了荣王作为操纵局势的那一方,随手挥洒而出的挑衅气息。
而如此时局下,她乱得越快,败得便越快。
无论京师将余下包括驻守京畿的玄策军在内的兵力,用于抵御哪一面,都会顾此失彼…洛阳也好,山南西道也罢,皆近在咫尺,一旦调开京师防守,荣王便可借东西二者中任一势力,用最小的代价攻破京师。
这固然并非是他取胜的唯一选择,但是仅仅借一封信便有可能达成的捷径,何乐而不为?
这时殿外已有稀薄天光亮起。
马行舟脊梁上不知何时已爬满了冷汗。
至此,他也已将荣王的用意看得分明。
这一计的阴毒之处便在于,信中的消息甚至全是真的,可即便如此,这些消息却无法给天子带来任何助益,只为逼她做出应对,而无论如何应对,几乎都逃不出荣王府的算计。
岭南与朔方节度使初才惨死于京师内,四下正值动荡——若说此一击,是为攻袭大局。
那么此时这一封“时机刚好”的来信,便是为攻袭天子之心而来。
如此之下,如何选似乎都是中计,那么,难道只能死守京师吗?可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坐以待毙?
“可是,李隐他遗漏了一点。”圣册帝道:“这封信离开益州之时,范阳军尚且未尝败绩,段士昂也尚未被重伤——李隐能如此笃定朕会陷入两难,倒也情有可原。”
“朕根本不必往洛阳出兵。”圣册帝眼神中并未见分寸大乱之色,反而一点点沉定下来:“洛阳已有常节使在。”
看着帝王的神态,马行
并且马婉给出了极明确的线索指向——范阳军的领兵者段士昂,与荣王私下书信往来甚密,关系非同寻常。
若信上内容果真可信,那么毫无疑问,这显然是最有价值的一条消息。
据马婉在信上言,荣王密谋让段士昂助范阳军攻入京师,之后荣王府再以匡扶大局为名出兵,与段士昂里应外合除去范阳王,李隐即可顺理成章、磊落体面地接任大统。
圣册帝立于案侧,看着手中书信上的“段士昂”三字,问:“马相觉得,信上所言段士昂此事有几分可信?”
“单从表面来看,臣无从判断。”马行舟道:“但不妨先以最坏的结果推想一二…若婉儿果真遭了荣王府利用,传递了假的消息,而若圣人轻信了此事,对荣王府有何好处?”
“朕倒认为,这个消息是真的。”圣册帝缓声道:“唯有它是真的,才能更好地取信朕与马相。”
这世上最高明的陷阱,往往便是以真实为饵,方可引人深入局中。
“朕曾让人查过段士昂。”圣册帝对马行舟道:“此人出身军户之家,他的父亲曾是范阳军中的一名校尉,早年战死有功。而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因病故去,家中仅余下一位阿姊与他相依为命…”
“再之后,段士昂到了投军的年纪,便也承继其父旧志,投入了范阳军中,这大约已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而正是那一年,他的阿姊据说嫁与了外乡人,从此再未回过范阳。”
“朕令人探查过段士昂这位阿姊的夫家,却一无所得。”圣册帝道:“朕便认为,或是那夫家贫寒无名,相关之人已不在世上了,但眼下看来…”
“段士昂这位远嫁后便失了音信的阿姊,或许便是段士昂与李隐的关连所在。”圣册帝推断着道:“而从李隐擅藏于他人身后搅弄风云的作风来看,朕有理由可以相信,段士昂是荣王府的人。”
马行舟心思几转:“若果真如此,荣王在此关头透露自己与段士昂的关系…”
“意在让朕做出应对。”圣册帝道:“朕若知段士昂是他的人,必会加倍戒备,为免段士昂攻入京师,助荣王成事…朕必当尽全力诛杀范阳军。”
“范阳军在东,如此一来,京师西面的防守便会松懈…”马行舟眼神微变:“届时恰给了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兴兵京师的机会!”
而不管攻入京师的是段士昂还是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只要京师被破,荣王都可以长驱入京,行所谓主持大局之举。
所以,这或许是一场调虎离山之计…荣王欲借范阳军调离京师守军,尤其是其中的数万玄策军——荣王是因见女帝迟迟不曾有调用京师玄策军的迹象,故才有此计?
但马行舟说完之后,又意识到了一丝不对:“…可是圣上,李隐当真想不到此计会有被识破的可能吗?”
谋算的尽头,从来不是对方是否会入局,而是此局是否有被识破的可能——
“他当然想得到。”圣册帝冷笑着道:“所以这大约并不只是调虎离山之计…”
马行舟话至此处,已然也想到了此计的关键,那便是“两难”。
若圣上决定往东边洛阳用兵,则给山南西道及黔中道可乘之机。
反之,若圣上“识破”此计,由此判断荣王真正的目的是从西面动兵,遂集兵于西面防御,那么东面洛阳方向又会陷入空虚…
层层剖解之下,这甚至像是一个阳谋,无论如何选,夹击之势已成,顾此则失彼。
如此,或要问一句,荣王既已对京师形成腹背夹击之势,那么此次借马婉来信设局的意义又何在?
圣册帝心头已有答案:“他不外乎是想让朕知晓朕已为困兽,让朕自乱阵脚…”
圣册帝再看着手中这封信,甚至从中看到了荣王作为操纵局势的那一方,随手挥洒而出的挑衅气息。
而如此时局下,她乱得越快,败得便越快。
无论京师将余下包括驻守京畿的玄策军在内的兵力,用于抵御哪一面,都会顾此失彼…洛阳也好,山南西道也罢,皆近在咫尺,一旦调开京师防守,荣王便可借东西二者中任一势力,用最小的代价攻破京师。
这固然并非是他取胜的唯一选择,但是仅仅借一封信便有可能达成的捷径,何乐而不为?
这时殿外已有稀薄天光亮起。
马行舟脊梁上不知何时已爬满了冷汗。
至此,他也已将荣王的用意看得分明。
这一计的阴毒之处便在于,信中的消息甚至全是真的,可即便如此,这些消息却无法给天子带来任何助益,只为逼她做出应对,而无论如何应对,几乎都逃不出荣王府的算计。
岭南与朔方节度使初才惨死于京师内,四下正值动荡——若说此一击,是为攻袭大局。
那么此时这一封“时机刚好”的来信,便是为攻袭天子之心而来。
如此之下,如何选似乎都是中计,那么,难道只能死守京师吗?可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坐以待毙?
“可是,李隐他遗漏了一点。”圣册帝道:“这封信离开益州之时,范阳军尚且未尝败绩,段士昂也尚未被重伤——李隐能如此笃定朕会陷入两难,倒也情有可原。”
“朕根本不必往洛阳出兵。”圣册帝眼神中并未见分寸大乱之色,反而一点点沉定下来:“洛阳已有常节使在。”
看着帝王的神态,马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