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师父定会救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峙,却也不必为后方粮饷发愁!  

若是这么一对比的话,竟觉得,纵是将后者扔了喂狗,也不足为奇了…?  

至于那余下的二十九名崔氏族人…李复一想到这茬,就觉得十分头疼。  

崔琅继续下棋,语气漫不经心:“那诸位叔父可得随我将命留好了才行…”  

“自然不是向朝廷…”灯影昏暗中,刺史夫人问道:“郎主便从未想过向淮南道常节使求援吗?”  

“击鞠社里的师父也是师父!”崔琅“嘿”地笑了一声,道:“淮南道常节使,就是我崔琅的师父!”  

几名中年族人无奈摇头,或失笑不语,只觉少年之言太过天真,当年不过是在国子监里打了几场马球而已,如今那常岁宁雄踞一方,又能有什么师徒情谊在。  

而李复在此之前声名不显,此番他起事突然,截止眼下,支持者并不多。  

很显然,他带来的这些族人们,都很擅长避免被人利用。  

但李复自认也不是那等粗蛮之人,而他的兵马尚需要休整,于是他决定先传檄河南道诸州,让他们主动归顺,若执意顽抗者,他不介意率兵前往。  

常节使在汴水上阻杀徐正业,帮汴州救过灾,祈雨停,又在他们汴州刺史府上住过多日,相处甚是融洽…有这份难得的情分在,郎主放着不去求助,是傻吗?  

李复对此十分发愁,花了大力气带回来的人质,竟要砸手里了不成?  

李复的苦恼,在崔琅预料之中。  

此时,一名少年子弟手中捏着桂花糕,很是惴惴不安:“六哥,族中是不是当真不管咱们了?”  

可眼下李复听闻崔家没有回信的意思,于是便连这一点价值,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崔尘被服侍着用罢汤药后,重新躺了下去,闭眼休养,但一双眉却依旧紧锁,不肯放松。  

除了所擅不同之外,他们也有一个共通点,那便是自尊心都极强,区别只在有的人是明晃晃的强,有的人是暗戳戳的强。  

他要趁势壮大自己的声名,让自己得到足够分量的人心势力倾斜,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登基的阻力。  

放了?这样岂不显得他太好说话,很好拿捏?之后如何服众呢?  

留着?然而这帮人养起来,不单费钱,还很糟心…  

他病倒的原因十分感人,经军医诊断,乃是忧心过度,思虑过重。  

崔尘咳了一阵,刚要再说话时,被崔琅打断:“堂兄且放宽心养病,此事有我在!”  

忧思过度到病倒在榻,这得是何等地心力交瘁…但又是何其地一事无成。  

再有,正如段士昂所言,他的势力越是壮大,便越容易威慑收服各方人心…  

有盘坐着的族人笑起来,看向左右,拿调侃稚子的语气道:“如此,咱们便等着六郎的师父来救。”  

这些崔氏族人中,过半是年轻子弟,余下一半则是正当有所作为的鼎盛之年,李复将他们引见给军中谋士,试图让他们参与到谋事之中——  

此前他奉旨为援洛阳,出动了城中一半守军,那些守军此一去,或战死或被俘,就连他的心腹参军也死在了范阳军段士昂刀下…  

淮南道与他们河南道相邻,而常节使还是宁远将军时,便曾是来过他们汴州的。  

李复自然便想到了士族之首的崔氏:“…京城崔家可有回信没有?”  

但十余日下来,一众谋士们给出的总结,却是出人意料,用谋士们的话来说,这些崔氏族人的确各有所擅——有人擅长纸上谈兵,有人擅长目空一切,有人擅长意气用事。  

胡粼叹口气:“夫人啊,如今各处自顾不暇,京中也人心动荡…洛阳都已落入叛军之手,朝廷又岂能顾及得到小小汴州?”  

范阳王为表对崔氏的重视和尊重,在见到崔琅等人的头一日,便多加礼待,且有诸位若有需要,还请不吝开口告知之言——  

他若想名正言顺地入主京师,便需要各方势力的支持,这些势力中,不单包含手握兵权者,更少不了那些可操控人心舆论的官员与士大夫们。  

待被几名子弟追问得烦了,他才压低声音说道:“放心吧,祖父定有计策在…”  

李复有些犹豫:“可诸位先生都在劝说本王,此时不是攻往京师的好时机…”  

“王爷已得洛阳,一时不必急于京师。”段士昂道:“属下指的是近在咫尺的河南道…”  

“六哥…你莫不是在骗我们吧?”少年族人道:“我怎么就半点没看出来呢?”  

李复心中实在没底,他不禁想,若崔家果真不要了,这三十人他又当如何处理呢?  

杀了?此举无疑会开罪崔家…他入京在即,树敌需谨慎。  

李复皱了下眉毛,嘀咕道:“那崔据果真不在意孙子的死活?”  

“六哥说的是哪个?”  

崔琅竖起大拇指,往东南方向指了指,骄傲地道:“自然是我师父!”  

崔琅神秘一笑,捏着棋子道:“我能掐会算!”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首先是范阳军中的厨子们,狠是体会了一把被支配的恐惧。  

胡粼心中有恨,更有不甘,亦不齿段士昂作为,但如今仅剩下的一万兵力,却不足够他做出反抗之举。  

崔尘几分自恨,几分悲凉地闭上眼睛,喃喃道:“孔明先生大业未成而卧病在榻之时…大约便是此等心境罢。”  

崔琅等人默默无言。  

靠坐吃酒的中年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