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天不亡河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变化,李献在心中讽刺地笑了两声。  

这些无知之辈,三两句话便被煽动,实在蠢不可及,注定一辈子只能做被人踩在脚下的蝼蚁。  

而他也不必同这些蝼蚁对峙,区区一个想使手段活命的郑潮而已,总归也跑不了。  

李献未有坚持带走郑潮,他下令,让人守在祭台周围,直到祈福结束为止:「余下之人,随我前去郑家!」  

荥阳刺史等人立即让道,心头一片复杂的惶然,今日荥阳城注定要成为第二个洛阳了。  

李献的视线扫向「看热闹」的常岁宁,似笑非笑地询问:「宁远将军可要同行?」  

他疑心今日郑潮祈福之事与常岁宁有关,此言亦是试探她是否会再次阻挠,但见常岁宁没什么兴趣地摇头:「便不叨扰李将军办差了。」  

李献微笑颔首,驱马便要离开此地。  

事实上,他在此交涉之时,已经先行遣了三千人马,从另一条路先行去往郑家,为今日之行「开路」。  

他今日前来,便未打算让任何一个郑氏族人逃出荥阳。  

他昨夜曾亲自磨剑,中原士族之首,崔璟外家,何其高贵,自然当得起他这份格外看重。  

然而就在李献带人绕过祭台之时,前方的人群忽然被分开,一队整肃而具压迫感的人马迎面而来,阻去了他的去路。  

李献勒马,极快地皱了下眉——崔璟?  

那队人马很快靠近,为首的青年坐于马上,开口道:「昨日得郑潮告发郑氏家主勾结徐正业,举以实证之下,现今郑家上下已被控制,反抗者皆被肃清。」  

什么?  

李献甚至觉得自己听错了。  

所以,崔璟亲自带人镇压控制了郑家?  

他在赶来荥阳的路上已然知晓崔璟人在荥阳附近,崔璟竟然不避嫌,在此时回来了…是心生不忍,想要为了郑家对抗朝廷?若是如此,他是有些期待的。  

可事实却是此人竟抢在他前面,控制了郑家的局面…  

他明白了,献粮祈福,杀郑济,煽动民心…还有郑家本该有、却未曾出现的反扑找死之举…  

哈,原来如此!  

崔璟神情平静:「除此之外,郑氏族人已主动献出族中所有藏书,以求禀明圣人,网开一面,不求折郑氏罪过,只求保全无辜族人性命。」  

李献的视线扫过崔璟身侧三名玄策军手中捧着的匣子,三只匣子里,各盛放着郑氏三座藏书密阁的钥匙。  

无数读书人也看过去,这三只匣子的价值无可估量,说是中原河洛最大的秘宝亦不为过。  

李献慢慢地收回视线,看向崔璟:「有崔大都督出面大义灭亲,此案果真进展神速。」  

「崔某奉旨行事,既得告发,自然没有徇私视而不见之理。」崔璟看着他:「郑氏上下凡有同谋嫌疑者,李将军尽可依律带走审问。」  

李献在心中冷笑。  

现如今郑氏上下已被崔璟的人控制,他纵要带走谁,却也必须经过崔璟耳目,他自然相信崔璟不敢徇私包庇何人,但只杀那些罪有应得,本就要死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的刀,原本是为整个荥阳郑氏而磨。  

此行,还真是败兴至极。  

李献压下心中不畅,向崔璟抬起握着缰绳的手,语气钦佩地道:「崔大都督如此秉公办案,李某必会将崔大都督大义灭亲之举如实禀明圣人。」  

他句句未离「大义灭亲」四字。  

这算是今日唯一「有意思」之事了。  

他自然知晓,崔璟此举名为亲自镇压,实为保全郑氏族人,可谓用心良苦…可天下人不会这样想,那些士族更加不会。  

很快,他们便会听说,是崔璟亲自率军踏破了郑家大门,将郑家所有藏书亲手献出。  

思及此,李献再次笑着冲崔璟拱手,让人将郑济的尸身带下去后,即策马离开了此处,带人往郑家赶去。  

四下百姓们向那出色醒目的青年看去,低声议论着,眼神各异。  

崔璟坐在马上,握着缰绳的手指间有未干的血迹,这血迹,似乎正是他「大义灭亲」的证据。  

他的目光越过那些带着畏惧的复杂视线,只看向祭台上方。  

常岁宁朝他一笑。  

崔璟无声绷紧的眉心便松弛下来。  

常岁宁刚要走下祭台,忽而被一只带血的手抓住了袍角。  

她回过头,只见浑身瘫软的郑潮向她露出哭笑不明的表情,请求道:「请宁远将军留下随我一同祈福吧…」  

这种心情谁懂啊,他平生第一次杀人,杀的还是堂弟,家族终于也要就此崩塌消散,天都塌了,都砸到他身上了,而他还要继续留下祈福。  

且如今他不仅是罪人之身,也是郑家的叛徒,万一有人趁他祈福时刺杀他呢,总要有个能打的人留下近身保护他吧。  

这位有将星转世之称的宁远将军是个很好的选择。  

且上天看在她的面子上,说不定很快就能停雨了。  

郑潮胡思乱想着,想哭又想笑,他觉得自己终于从桎梏中解脱了,却又不免悲戚于家族走向衰落的命运,但也深知,这已是竭尽全力之下所谋得的不幸中的万幸。  

常岁宁看得出来,这位郑家大老爷,盛情难却之下,常岁宁唯有与郑潮一同留下祈福。  

祭台之上设有绣着经文的华盖,祈福者可盘坐于华盖下方诵经,但雨势大时,此物也是徒劳,并不能挡下多少雨水。  

郑潮一心为郑氏赎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