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三天到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臣子,理当为陛下分忧。”  

圣册帝叹道:“朕如今可尽信者,唯马相一人而已。”  

“科举改制初成,今后陛下定不缺可用之人。”马行舟想到了那些将要接受殿试的寒门进士,今年的新科进士十中之七为寒门出身,这是他为官至今,最大的慰藉。  

圣册帝看着这位她一手提拔的寒门布衣宰相,说起了殿试之后,打算将这些寒门进士皆用于何处。  

马行舟闻言甚觉意外:“…圣人不打算将他们先入翰林学士院?”  

而是直接分用到各部各省?  

圣册帝摇头:“时局特殊,朕如今等不了。”  

马行舟欲言又止。  

可如此一来,这些新科进士们初入官场,便要直面与士族的争斗…这场争斗太着急了,对这些没有支撑的寒门进士们而言,也几乎是残酷的。  

人会在残酷中快速成长,却也会快速被击碎消散。  

且抛开争权的能力,平心而论,寒门真正有书可读,不过是这百年之事,但那些真正治国要典与珍籍,仍被各大士族独占,他们从根源上垄断着一切。  

且士族官家子弟,自幼所闻所见,也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学识要远远高于寻常寒门子弟。  

故而论起为官之道,这些起步太低的寒门子弟,需要学的还太多,如今乍然将他们放在要处…  

此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冒险激进的。  

但同时马行舟也无比清楚,历来真正的权势争夺更迭之际,从来不可能和风细雨徐徐图之,这场已经酝酿了太久的风暴,总要经历一段剧烈而混乱的动荡。  

在这场动荡中,注定要有人流血。  

但他们若能胜出,今后…便可为天下寒门子弟大开公正之门,且这扇门,再不会轻易被人关上!  

这何尝不是他入朝为官时的初衷?  

马行舟心知无法说服帝王,他也没有立场去劝帝王暂缓此举,他唯有起身,为那些前路未知的寒门进士郑重拜下。  

次日早朝之上,徐正业的首级终于被呈至御前。  

圣册帝示意内侍,捧着那只装在匣子里的首级,走过众官员面前,让百官一同“赏看”。  

那只首级散发出腐臭的味道,其上肌肤眼珠已经开始溃烂,可怖至极,大多官员皆面色惨白,有些士族文臣,甚至忍不住掩袖干呕起来。  

“徐氏本为世家贵族出身,徐正业素有领兵之能,于世家之中威望颇高…”女帝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传开:“然而,却仍落得这般下场。”  

“由此可见,怀乱我大盛江山之心者,世人诛之,天意亦诛之!”  

众官员闻言面色各异,由马行舟等人先行出列,皆拜下山呼“大盛万岁永昌”。  

威慑之后,自然便要论功褒奖。  

“待江都之战了结,朕必要重赏肖将军与常大将军及有功将士。”  

“至于居功于首的宁远将军——”女帝含笑道:“朕要亲自问一问她想要何等赏赐。”  

她想问的是宁远将军,却也是阿尚。  

她想听一听,她的阿尚,究竟想要什么。  

早朝散后,魏叔易又被召去了御前议事,所议是徐正业之乱的后续之事。  

江都与各处被徐军残部,或徐军同党所占下的城池,皆要一一收复,这是其一。  

其二,便是洛阳那些与徐正业勾结的士族了…  

女帝令李献彻查处置此事之余,又提到了由崔璟暂时留守洛阳,率玄策军压制接下来有可能出现的反扑。  

如果真只是洛阳士族牵扯其中,圣人此令自然无可厚非,可据他所知…圣人此番真正想拔除的,并不只是洛阳士族。  

或还有崔令安的外祖家,荥阳郑氏…  

这是要让崔令安做刀,对郑氏行赶尽杀绝之举吗?  

这是考验,还是要逼崔令安成为一个真正被天下士族背离唾弃的“孤家寡人”?  

魏叔易在心中怅然叹气。  

他当初,似乎不该提议让崔令安去往洛阳,令崔令安陷入此等境地。  

可圣人疑心既起,无此事,也会有其它“考验”。  

面对君臣大义,与士族人伦…崔令安会如何选?  

魏叔易一路心绪繁杂,他有心替崔璟解困,但此中,岂有两全法?  

回到郑国公府后,魏叔易更衣罢,还是遵循了近来的习惯,去了一趟佛堂,烧香拜了拜。  

待要离开佛堂时,段氏快步寻来,又将儿子推回了佛堂中。  

当着菩萨的面,段氏紧紧抓着儿子的手臂,眼神震动着道:“…子顾,我近日已有七分确定,岁宁她如今这具身体里,装着的大约就是殿下的芯儿!”  

她翻来覆去每日都在琢磨此事,而汴水大捷,又如一记猛药灌入她的脑子里。  

“…”魏叔易略有些僵硬地转头,看向那还未烧完的三根青香。  

看来,他需将日烧香一次,改为两次了。  

同样在烧香的,还有乔玉绵。  

深受母亲“有事无事拜一拜”的习惯影响的乔玉绵,今日来兴宁坊常府让孙大夫复诊眼睛,便顺道在常府的佛堂中拜了一拜。  

出了佛堂后,乔玉绵即去寻了孙大夫。  

此刻正落着小雨,小秋撑伞扶着乔玉绵,一路走的很慢。  

来到孙大夫住处,上了石阶,至廊下,乔玉绵轻嗅了嗅,笑着问走出来的孙大夫:“孙大夫可是晾晒了白术与苍术?”  

孙大夫微愣,片刻,才点头:“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