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第二种可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意在大长公主府久居,她此行来宣州,一是为道谢,打探了解江南各处情况,二来便是为了安置常岁安,接下来她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此处于她而言只是个临时落脚处,自然不宜让主人家这般兴师动众。  

而此一刻,这座府邸的主人,正在房中掉眼泪。  

宣安大长公主忍了许久了,回到自己房中后才敢落泪。  

这泪水有亏欠,有愧疚,也有欢喜。  

「…这傻孩子看着便是个心善的,老天爷怎忍心叫他受了这样一遭罪。」大长公主擦着泪埋怨起来。  

「那您同老天爷说道说道?」穿竹嬷嬷在旁笑着道:「好了,人都回来了,您该开心才是。」  

「我这可不就是开心的眼泪?」大长公主认真问:「我今日做得如何?可有哪里不足?」  

「不能再足了,依婢子看,您得收着些才不会被人瞧出异样。」  

「怕什么,迟早是要…」大长公主将眼泪擦干,转而交待道:「就得足一些,你们也是一样,要将这两个孩子照料得妥妥当当的,务必要让他们的日子过的比在京师还要好上十倍百倍!」  

「总而言之,最好是叫他们再舍不得走!」  

主打一个乐不思蜀!  

穿竹嬷嬷笑着应下来:「婢子明白了。」  

大长公主喝了半盏茶,似无意间提起:「对了,让人去探一探他军营那边的消息…最近我总觉得心头有些不安宁。」  

穿竹嬷嬷自然知晓这个「他」是何人,遂应下来。  

大长公主:「别多想,我可不是关心他的死活。」  

穿竹嬷嬷点头:「是。」  

大长公主:「我这都是为了孩子。」  

穿竹嬷嬷再点头:「对。」  

此时,有仆从前来求见,行礼罢隔着珠帘将所见禀明。  

「…麻袋里装着活人?」大长公主不以为意道:「出门在外,带个活人有甚稀奇的,若是个死人倒还值得说一说。」  

仆从:「?」  

「姑娘家出门在外为了稳妥,身边多带个人不是很正常,哪里就值得大惊小怪。」大长公主将人打发了:「退下吧,小心侍奉照料即可,勿要多嘴多舌。」  

仆从应声是,自我反省着离去。  

大长公主有此反应,倒也不是盲目粗心,她早已听摇金提起过了,常家女郎随身带着一位身份不明之人。  

「这孩子倒也信得过我,将人就这么带过来了。听摇金说,来宣州也是她拿的主意,岁安又是她救的…这孩子,的确是个聪明又有本领的。」  

她转头交待穿竹:「晚些你亲自去传个话,便道我这府里有几处适合关人的密室,让她挑个喜欢的,把人扔进去,更省事稳妥。」  

又道:「若需要人来看守,便给她拨两个得用的过去。」  

一切安置妥当后,常岁宁歇息了一个时辰,醒来时已是疲惫尽消。  

此时穿竹寻了过来,同她转达了大长公主之言。  

听对方要借她密室用来关人,常岁宁只觉实在贴心至极,也没有推辞:「劳烦替我多谢大长公主殿下。」  

少女的从善如流让穿竹嬷嬷觉着,这俩一个敢借,一个敢用,该说不说,倒真也挺像一家人的。  

殊不知,这「一家人」三个字,倒也不是她的错觉。  

紧接着听那少女道:「看守之人便不麻烦贵府了,我手下之人足够了。」  

常岁宁此行暗中虽只带了以常刃为首的三十余人,但个个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且如今对她颇称得上盲目服从,调一个专门看守樊偶,完全是没问题的。  

鉴于大环境如此,  

至于那个樊偶,倒不愧是荣王手下得用之人,算是个人物,嘴巴实在很严,一路上常岁宁也未能问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但她不着急,单只此人在她手中这一点,已很有价值了。  

至于这张嘴,她迟早会撬开的,姑且先关着,挫一挫对方意志。  

「殿下已令人去打探常大将军近来的消息,待消息一传回来,便会及时告知常娘子的,常娘子安心在此住下即可。」穿竹最后说道。  

常岁宁点头,再次道谢。  

她如今确实是在等常阔那边的消息,但不是借大长公主的手。  

此前在她的安排下,常家那些前去运输钱粮的老兵,这两日也要抵达大军安营之处了。  

他们此番所携钱粮,并非只有上呈户部的那些,她交待了他们,只需将呈给户部的数目送去军营,余下的则另行安置藏放——到底是老常的大半身家,一时自不宜倾囊送出,还需给自家留足后路,以观之后形势而为。  

常家老兵会借着送钱粮的时机去军营与常阔见面,先探一探消息。  

等消息传到她这里,应当也就四五日而已,这四五日的时间,她应该也足以印证心中猜想了,若能放心将阿兄安置在此,她便要去做自己该做之事了。  

老常的家产,老常的儿子,她都要安置妥当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去做接下来的事。  

常岁宁在此等着常阔的消息,但更快传来的,却是并州崔璟的消息。  

崔璟于并州查实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戴从与徐正业勾结之实。  

那长史戴从被处死后,紧邻并州的河东节度使肖川却忽然陈兵围了并州。  

因同在河东道共事多年,肖川此人与戴从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他声称戴从是被崔璟栽赃冤杀,又称真正与徐正业勾结之人实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