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他的僭越之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类故弄玄虚之言大都督决计是不会接话的元祥正要硬着头皮自行往下说时,却听青年耐心问“如何说的”  

元祥大为震撼。  

人,怎么就能有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呢好一会儿,元祥才自震惊中回神,扯出笑脸道“常娘子说,若您问起她之后的打算,便让属下同您讲,她准备带常郎君离开京师,待安顿下来后会给您写信,让您不必挂心。”  

又道“常娘子还问起过您的伤势呢。”  

崔璟看向他“你是如何答的”  

元祥咧嘴道“属下自然要说您勇勐无双,区区小伤算不得什么,早已无碍了”  

崔璟点头,心中很满意这个回答。  

虽然他的伤至今还未好全,但一则他不想让她担心,二则他想,应当没有人会拒绝在自己在意的人面前,树立一个足够勇勐的形象吧不过,她既确定了他受伤之事,想来是见过无绝大师了。  

不知她与无绝大师是否已表明身份了他想起了那夜于天女塔辞别时的情形。  

崔璟自书房中出来时,天色已晚,一轮圆月初挂上枝头。  

他暂时驻足,仰头望月。  

听元祥说起孔庙之事时,他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位单枪匹马得胜而归,身上浴血却也披着荣光的将军。  

元祥说,当时许多人自发为她拦在楼外,他想,这是应当的。  

这世间,就是有这样“应当”之人。  

这样“应当”之人,理应有大天地,而非向何人妥协他从不是愚钝之人,又因知晓旁人不知之事,故而从元祥那些话中,他亦能看出那位帝王的态度。  

天女塔内,帝王未能试出想要的答桉。  

这一次,也未能将那个答桉逼出。  

两次强硬的试探,两次宁自伤也不肯妥协的固执,他想,他大约知道是为什么了。  

他心疼她流血受伤,懂得了她的不肯妥协,也仰望她身上的荣光。  

但,心疼这明朗出现在心头的两个字,令崔璟有着一瞬的怔然,他如今既知她是何人,这心疼二字,便应当是有些僭越的。  

所以,他待她,已算是有“僭越之心”了,是吗青年静立望月,无声握紧了手中之物。  

片刻后,他垂眸看向那颗栗子,微微扬了扬嘴角。  

如今,他有三颗珍贵的栗子了。  

青年将栗子收起,走下了石阶。  

“大都督。”  

并州大都督府上的一名属官走来,向崔璟行礼,道“已经五日了,戴从还是不肯招认。”  

微微一顿后,试着问道“今已人证物证俱在,大都督可要用刑一试”  

崔璟未置可否,抬脚往前走去“我亲自去见一见他。”  

戴从便是并州大都督府上长史,此前圣册帝得知此人与徐正业有书信往来,担心其起变,遂令崔璟暗中迅速赶往并州,查实此事,控制并州局面。  

并州辖太原,地处关键,且大盛开朝先祖皇帝当年便是自太原起兵,故亦有龙脉起源之说。  

故并州之地,绝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而崔璟认为,正因此,值此乱局之下,对并州虎视眈眈者,必不在少数。  

他奉密旨至并州,很快便查到了戴从与徐正业欲暗中勾结的罪证,今日已是戴从被囚禁的第五日,但此人至今不肯承认与徐正业有往来。  

此时见到崔璟,手脚锁着锁链的戴从立时站起身来“大都督,戴从绝无异心”  

崔璟抬手,令看守之人皆退了出去。  

“大都督,属下”  

戴从还欲再言,却被崔璟打断“我知道,我已查明。”  

戴从眼神一震“大都督”  

“有人暗中蓄意构陷栽赃,又刻意使圣人察觉,引我来此治罪于你。”崔璟道“此局是为你而设,亦是为我。”  

他在中途,便已想到了这个可能。  

戴从“那您为何还要冒险来此”  

“并州太原不可有分毫闪失,我即领并州大都督之职,此事纵只十中之一的可能是真,我亦非来不可。”崔璟道“对方必也看准了这一点,料定我为防打草惊蛇,既奉密旨,必只能带少量轻骑赶来。”  

所以,既是借刀杀人,亦是请君入瓮。  

戴从心惊不已“属下这几日忽困于此处,便只想到是有人欲栽赃除去属下却未曾想到此事也是冲着您来的”  

这是要一石二鸟了“大都督府内必有内奸,大都督务必要当心提防。”戴从看向那青年,一时只觉危机四伏,忐忑难安“那幕后之人所图甚大,既已布下陷阱,并州此时必已入危局”  

“然中途察觉,或为时未晚。”青年也看着他,道“只是敌明我暗,形势不利,接下来便还要辛苦长史,与我做一场戏。”  

戴从目色郑重地点头,等着青年往下说。  

淮南王尚未下葬,又有不利的消息接连传回京师。  

自都梁山首败后,两军于各处大小交战多次,李逸所领讨逆之师胜少而败多。  

另一则,扬州一战来得突然,此前大军赶赴时,临时筹措而出的粮草只够维持三月,如今粮草已经告急,而朝廷命人护送的补给粮草,却在中途为徐氏乱军所劫。  

天子震怒,然当务之急,却也只能先行令户部再次筹备粮草。  

焦头烂额的户部却称如今已是无米之炊,国库虚空,而需要户部拨银的去处远不止扬州这一处,一时间实难再次筹措充足银粮。  

次日,教子无方、不久前曾在金銮殿上撞柱寻死的应国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