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玄策第一喷子(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骂人有用吗说来好似只是在逞口舌之快,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时候的确是有用的。  

不提朝堂上那些争论到沸腾时偶会掺杂人身攻击的斯文骂法儿单说两军交战前,便也常会先行祭出“骂阵”,若能派出一员信念感足够强的骂阵猛将,发挥得力之下,击垮对方理智,骂乱对方军心,也是不在话下。  

故而,骂人一事,自古以来便是门学问,若能学以致用,便大有可为。  

而昔有玄策第一喷子美誉,深谙此道的常阔,此时的破口大骂,也并非只是冲动之下的无脑宣泄之举。  

果不其然,众人的注意力肉眼可见地被他这一通输出给转移了,那有关“不祥之物”四字带来的凝重与压迫之感,便也跟着散了大半。  

比如崔琅就完全被吸引折服了,不可思议地道“不是都说习武之人不善言辞么,怎么这常大将军骂起人来竟是如此叫人舒适呢”  

又不禁看向方才出手相助的长兄“说来长兄怎么只跟常大将军学那些刀剑拳脚功夫,要我说这口舌上的,更该好好学一学才是嘛”  

放着这么好的技艺不去学,长兄到底行不行崔棠凉凉问“怎么,你想看长兄学以致用带回家中,拿来每日与父亲对骂三百回合吗”  

崔琅些许期待地点头“倒是个好思路”  

常阔那厢骂得意犹未尽,还要继续时,一旁的常岁宁暗暗扯了一下他的袍袖。  

常阔立时会意。  

也不能把路堵得太死,终究还是要给那蚂蚱留些蹦跶的余地才行他遂向圣册帝抬手,正色道“小女今日受此惊吓险些丧命,已是飞来横祸,幸得佛祖与圣人庇佑,才侥幸逃过此劫初才这般死里逃生,绝不能够再平白受人污蔑此事还请陛下明鉴”  

圣册帝的视线缓缓落在了他身侧的少女身上。  

少女微垂首而立,让人看不到她此时的表情,但周身的气势却分明无惧无畏她甚至装不出来太多受惊之色。  

幸得佛祖与圣人庇佑,才侥幸逃过此劫吗眼前重现了这少女方才面对神象攻击时的反应,分明不属于寻常闺阁女儿家,圣册帝的语气叫人听不出情绪“神灵在上,朕自不会冤枉无辜之人。”  

常岁宁仍未抬眼,只于心底冷笑一声。  

这话便极值得深思了不会冤枉无辜之人,那她是无辜之人吗此等玄乎之事,真真假假,谁说了才算说到底,那浑天监监正之言,除了下意识地推诿自身责任之外,亦是在迎合圣心。  

祈福大典被毁,总要有人承担起这个罪名否则传出去便很容易成为上天降罚的征兆,会给那些阵营各异的势力诸多可乘之机,以拿来大做文章。  

圣册帝自然不会准许此等对自己不利、与自己所想背道而驰的局面出现。  

所以,就很需要一个“替罪羊”了。  

帝王既有所需,自有识趣的臣子适时献上对策刚巧,作为被神象攻击的那个倒霉蛋,她就很适合做这个替罪羊。  

但圣心总还要表现得慈悲怜悯一些,不好过于武断,所以,便还需那些识趣的臣子们出言坐实“那个少女绝非无辜之人”  

果然,便有人出声附和道“此事的确蹊跷,而常言道反常必妖”  

“按说神象不会无故伤人,此举或有预兆。”  

“自古以来,不祥之人妨碍国运,带来灾祸之先例比比皆是”  

“没错,仲春祈福大典,关乎我大盛国运陛下,此事决不可大意处置”  

三人成虎,更何况事关玄学国运,向来不需要太多实际上的证据,而“不祥”之说历来为掌权者忌讳之最,宁可错杀亦不能错放之下,寥寥数言即可定人生死的先例不胜枚举。  

那个女孩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已有深知此理的妇人悄悄向那少女投向了怜悯的目光。  

与巨象相搏也能活下来的少女,此刻却要被人三言两语定生死了。  

常阔未再急着多言,但额角青筋跳动,心里的小册子已经要记烂了。  

有人将他暂时的沉默视作了动摇,便上赶着叹气劝道“事关国运,常大将军当以大局为重啊。”  

“是啊常大将军”  

眼看着那些人就差直说“常大将军节哀”了,常阔满口芬芳到了嘴边,忍得十分辛苦。  

郑国公夫人段氏早已火冒三丈“满口国运大局,却罔顾礼义廉耻我呸,一个个人模狗样的东西”  

“夫人”一旁的仆妇听得胆战心惊“您小声些。”  

“那臭小子愣着干什么他的礼义廉耻也读进狗肚子里去了”段氏自知言轻,此刻便寄希望于儿子身上。  

魏叔易站在圣册帝身侧,始终没有开口。  

甚至起初那一丝隐晦的担忧也已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无声的好奇他好奇已成为众矢之的的那个女孩子,为何还能这般平静她站在那里,对周遭这些冠冕堂皇的恶意仿佛毫不在意。  

她看起来瘦小纤弱,那不合体的玄色披风足以将她整个人都包裹严实,在这皇权与天威的审视之下,她俨然已成了一个名为牺牲品的猎物。  

可她当真不像是一个猎物。  

甚至恰恰相反。  

因此,他选择静观探究,与她一同静待着她所等待的。  

见圣册帝迟迟未语,那些附和声愈发泛滥。  

此时圣册帝微侧首,问道“洛儿,你待此事是何看法”  

“回陛下,臣认为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明洛看向那祭坛之下的少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