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谋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熊朝秀知道此次对答影响甚大,这位御台所心思细腻,思虑长远。  

如果这次失言让他看轻,会降低自己在其心中的价值。  

于是,她打起精神,仔细回想了自己所知,缓缓说道。  

“本庄繁长之母本庄房长,亦是本庄家督,为自己姐妹所害。  

那时候本庄繁长还只有六七岁,竟然不动声色,忍辱负重。  

直到她十三岁时,已经以武勇名声鹊起,这才逼迫叔母自尽,为母报仇。  

此姬军略武力皆是上等,也善于利用局势拉拢人心,年纪轻轻就在扬北众中威望甚高,乃是少壮派的领袖人物。”  

义银心想此姬的确厉害,但他还有些不明白,问道。  

“她是借着反对上杉殿下的名义提高自己的威信,团结扬北众吗?  

扬北众几次叛乱,上杉殿下都没有下死手铲除她们,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闹事?  

这些人当真不知好歹?”  

大熊朝秀苦笑,心一横,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原本扬北众就紧跟旧时的守护上杉家,在府中长尾家下克上时几次交战,损失不小。  

上杉殿下的母亲对她们严加防范,到殿下本人,更是变本加厉。  

越后兵粮役是六公四民,扬北众除了中条藤资等少数投效者外,皆是七公三民的重税。”  

大熊朝秀自己也是一肚子苦水,对上杉辉虎多有不满。  

她是内政官员,对其中的不公门道清晰,诉起哭来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节。  

“越后平原虽说是关东有数的大平原,粮产丰厚,但也是苦寒之地。  

每年海上来了寒流,被越后山脉阻挡,在越后平原回转,导致大雪纷飞,甚是难熬。  

到了开春,大雪化水泥泞不堪,缺不得沟渠等水利设施。  

更不提春寒回冷,水成了冰,春耕开田坚硬非常,苦不堪言,农具的损耗也不少。  

扬北众被上杉殿下压着七公三民的重税透不过气来,哪有余力开通水利,余钱购买农具,怎么能不怨恨?  

越后虽然物产丰富,但金银矿产,青麻,上布,海盐等好处都被上杉殿下收走,仅仅靠土地产出,日子过得很苦。  

扬北众又粗鄙,以武勇著称,不善精耕细作,日子更过得难受,自然反心炽烈。”  

义银默默点头,对大熊朝秀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此人不但武勇,还善于内政,对事务看得透彻,可以大用。  

她说的事不单单发生在扬北众身上,也是中越不被上杉辉虎重视的武家困苦所在。  

越后要想统一思想,对外开拓,必须给这些武家一条出路。不然上杉辉虎即便有了正统名分,也会面对不断的叛乱。  

武家名分都是表象,真正的内核是利益,作为主君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但至少得给人一条出路,一个希望。  

义银心中有了计较。  

大熊朝秀他是保定了,此姬他要大用。另外,本庄繁长也可以尝试接触,看看是不是一条识相的好狗。  

义银说道。  

“你替我联络城外本庄繁长,就说扬北众如若无心冲撞御所行在,不再犯错,之前的冒犯我就不追究了。”  

大熊朝秀嗨了一声,伏地叩首下去办事。  

她不会说没有门路,两家原本都是叛军,自然有些难以启齿的勾连,互通有无。  

她对自己这次的对答也很满意,御台所是听进去了,才会让她向本庄繁长发出善意。  

不管本庄繁长是不是听得进去,至少大熊朝秀自己是加了分数,更有把握熬过这关。  

在她走后,义银又思索许久,不禁摇头。  

上杉辉虎把内政搞得一团糟,太过偏袒自家人,这样不行。  

他本不愿介入越后内政太多,以免引起新上杉家臣团对他的敌意。可如今看来,不参与是不行了。  

再这般下去,下次叛乱不会太远,必须彻底扭转这种不和谐的内部分配,让越后各方获利均衡,才不会影响了关东攻略。  

义银默默想着,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上杉辉虎的爱慕之情有多真挚了。  

原本,为了完成系统任务,义银来关东是被动的无奈选择。  

他最初的构想是自己为上杉辉虎提供政治上的背书,军事上的问题主要由她自己解决。  

可随着事情的进展,义银已经投入太多的资源,几乎掏空了斯波家的家底。  

他犹如一个赌徒红着眼砸下老本,实在是输不起。  

另外,随着手中筹码的不断增加,他也越发认真起来,想要赢下这一局豪赌。  

但是,义银对越后国的深入渗透,必然引起新上杉家内部的强烈反弹。  

别看她们自己斗得不亦乐乎,但肉还是烂在新上杉家这口锅里,容不得外人染指。  

上杉辉虎这个越后之主,其实只是越后松散的武家联盟共主,做不到一言九鼎。  

义银想要解构越后现在的政治生态,重新分配各方利益,必然得罪太多人,这就需要上杉辉虎的全力支持。  

必须牢牢抓住上杉辉虎对自己的感情,借力打力,把新上杉家的既得利益者们摆平。  

那么,只能对不起上杉辉虎,利用她来完成自己的政治谋划。  

义银叹了口气,我真是一个坏透了的男人。  

柏崎平原,北条城外。  

直江景纲跟随后勤锱重来到上杉辉虎驻地,进入本阵幕府求见家督。  

只见柿崎景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