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魔降世(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活不过冬天。”  

大狼跟着金蟾疯跑,狂风卷起的扬尘时不时涌进他口鼻,赤铁矿里夹带着腥甜味道呛得他直打喷嚏——他不明白金蟾话里的意思。  

“只因为一个小和尚多看了我一眼,与他师父说,这蛤蟆声音大得像打雷——能惊走药园偷吃的鸟。”金蟾邪见也跟着大狼狗一起吃土吞风,翠绿的眼睛愈发明亮:“老衲便有了佛缘。”  

“傲霜女施主于老衲而言,也是困在泥泞里垂死挣扎的小小生命,倒不用她帮老衲来护理药园,师兄要我通人性,懂人情——或许这就是道德天理,没有人性,哪里来的人身?只能像焱锋妖魔一样,吃够了人,才能假惺惺的披上一层人皮。”2  

“空法禅师如今是什么境界修为呀...”罗平安小声问道。  

不等金蟾答话,随着日夜更替阴阳轮转,土灾再次更改地形——  

——顺着峡谷悬崖一路看去,离暗绝地的脉络地肌迸发出灿烂灵光。  

天地尽头显现出冲天彩霞,地裂天塌河谷震颤,河水山洪从谷口循环往复的冲刷岩石,戈壁好似一个大磨盘,迅速跟随地底的灵脉滑去极远方。  

冷空气扑打狼耳,激得平安神清气爽身体抖擞。  

灌风口另一端的空法祠堂还亮着灯——金蟾邪见看到师兄的住处,也没有驻足留恋的意思,这微弱的昏暗光源朝着离暗绝地深处越滑越远,逐渐被层层叠叠的怪石挤压,绿洲也变成红石,消失在极远方了。  

万寿湖支脉的寒雪飘来,他们没有去大西泽,大西泽却主动找来了。  

雪花跟随风灾演化成一条冰蓝盘龙,狠狠撞上河谷山林的坚韧松柏,把柔软的泥土翻开,再带出一些永冻层的寒冰,就此消散于天地间。  

再睁开眼,又是新的天与地。3  

“小友,这番天地变化,我们倒是可以少走六十里弯路,哈哈哈哈哈哈!”金蟾踏上冰面,顺着河流拖着汽车往前滑行:“吉人自有天相!似乎老天爷都想帮你!”2  

离侠踪镇越来越近,也能见到人类聚居地的人烟。  

每隔十来里就可以看到修行人的临时驿站——离暗绝地的灵气充沛,只要能找到土灾移山填海的规律,就可以取得灵脉加持。  

再往郊野的河湾码头,野地窝棚看,有许多身材矮小的渔夫卧在冰面,不畏严寒打洞捕鱼。  

那些人类的体格过于矮小,身材也太瘦弱,平安第一眼看过去,甚至有些难以置信——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离得近了瞧仔细了,从这些人的寒衣蓑衣里,露出一张张唇齿焦烂,面色发黑的枯瘦老脸。  

他这才明白——这就是中洲戍边侠踪镇的平民百姓。  

这些凡人平均身高不到一百五十五公分,有些穷苦人家,在冬天出来捕鱼也没有麻布长衣,只有短袖御寒,将就着裹成了稻草人。  

听到金蟾拉车的声音,修行人的临时驿站偶尔会闪现出一道神念,也仅仅只是在入定冥思时探查侦听——不敢随意冒犯邪见。  

河道偏远的地方,胆子小的普通人立马撤网收杆,跑走到光秃秃的树桩后边躲避。胆子大一些的就开始吆喝,要这一身金光的大蛤蟆来保佑村镇百姓。  

“小友!你从北辰部州武灵山来!师兄也从北辰部州来!”金蟾邪见迎着寒风张大了嘴巴,呱呱大笑:“它一定念及旧情,至于玉衡派玄铁坊的烂账——或许早有定数,你也不必提心吊胆,老天自有安排!”  

夜空之中星斗灿烂,又有一颗赤红妖星散发出血色辉光。  

再到古刹螭龙雕像前,凉亭里承影剑阁的几位记名弟子已经等候多时。飞虎见到真言宗护院金蟾来了,先是吓了一跳,不知是何方神圣,突然访问玄真师父的临时驿站。  

众弟子议论纷纷,直到仙舟里走出来他们的兰师姐,这才是凉水进了油锅,一下子炸开了。  

玄风童子和傲霜姑娘回到山门队伍里,要慢慢去解释来龙去脉。  

平安和富贵帮助邪见禅师一起推车,差些把五菱宏光陷进脆弱的冰湖里。把汽车拽进踏实的雪地冻土,两人才稍稍安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上的妖星恰似当初星球交汇时,似乎离大地越来越近了。  

它变得越来越大,起先只有米粒大小,如今变成一块硬币。  

“邪见禅师...”平安转头望向气喘吁吁的金蟾。  

富贵嚷嚷着:“是不是咱们有机会回去啦?!”  

平安反问道:“那他妈是地球吗?”  

硬币大小的妖星继续膨胀,它好似一团粉嫩的肉球,还能见到一些形似太阳日珥的鲜红触须。  

整个过程太快!太快了!  

邪见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璇玑现世,荧惑也来了,两位小友。离暗绝地周边要发生大灾难,趁早回到中洲,等待中洲仙盟调人来抵抗天魔吧。”1  

这一回,赤红妖星没有直接与大地相撞。它只是掠过星球的大气,落下无数天火陨石,这些火流星划过天际,往离暗绝地的极深处飞去。  

众人都不敢说话,侠踪镇郊野周边的修行驿站冒出灵光,众多仙家使唤飞剑,化为天幕流光,匆匆离开了这片动荡之地。  

“兰师姐,我们收到玉简传音。”记名弟子里边一位女修提醒道:“七政殿来了惩恶使,孟冬师祖拦不住,仙盟一定要查清玄真的死因,恰好是荧惑凌空的灾年,山字门的石长老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