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北海绝道(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atbaatba“北海洲绝道”  

王魃微微沉吟。  

他之前曾听师父姚无敌提起过一次。  

北海洲位于风临洲之北。  

来自极北高原的寒流日复一日地在北海洲上空盘旋。  

以至于北海洲终年冰封万里,风雪飘飖。  

且不光是气候极寒,灵气亦是稀少。  

更麻烦的是,极寒的天气,甚至能冻住修士的法力。  

甚至曾有元婴修士被极北寒流当面吹过,生生冻毙。  

以至于不光是凡人不敢前往,便是修士也不愿轻易冒险踏足。  

积年之下,北海洲愈发寒冷,到如今,便是金丹修士想要进入北海洲,也是颇为危险。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  

北海洲虽然苦寒,可每隔四十三年左右,便会有一次暖流回归。  

那时,北海洲之上寒意消失少许,甚至会出现万里草原的奇特景象。  

北海洲沿岸,也会出现一些由于冰层化冻,形成的天然通道,修士们从此地通过,可以前往北海洲,去寻觅一些唯有北海洲上才会有特殊灵物。  

只是若是不能在暖流消退,寒流重新吹遍北海洲之前离开,绝大部分人便会永远地留在北海洲。  

而由于每次都会有不少修士因为贪心,最终冻毙在离开北海洲的通道中。  

也因此,这些通道又被称为北海绝道。  

以警示后来的修士,莫要被贪心蒙蔽双眼。  

王魃微微思索之后,随即驾驭飞梭,迅速飞上了天空。  

穿过云层之后,便看到半空中悬着一座茅屋、草地。  

王易安正闭目盘坐在茅屋前的草地上,一柄剑器,悬在他的面前,与其一起在半空中微微起伏。  

剑器未动,却时有剑器吟啸之声响起。  

王易安神态安详,甚至露出了一抹舒适的笑容。  

似乎乐在其中。  

王魃见状轻轻点头。  

昔日人德殿对天赋的测试还是颇有道理的,王易安在剑道之上的确颇有天赋,这天赋不光体现在修行的进展上,更重要的是,王易安对剑道有着天生的兴趣,能够很容易沉浸其中。  

兴趣,才是最难得的。  

许多人修行,也只是为了修行而已。  

修行,只是手段。  

无所好,自难有得。  

他没有惊动王易安。  

不过这个时候,须弥的声音也悄然传入了他的耳中“进。”  

王魃越过王易安,当即便走了进去。  

就看到蒲团上空无一人。  

王魃也不意外。  

很快,蒲团上便显出了一道虚幻的剑影。  

随即那剑影一转,化作了须弥的模样。  

“师叔。”  

王魃拱手一礼,关切道“师叔的伤势如何了”  

“尚可。”  

盘坐在蒲团上的须弥略显冷漠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笑容,解释道“之前出手,略使些爆发手段,如今大致恢复。”  

王魃闻言点点头。  

之前的须弥看似轻松击杀了焉支邪的图腾兽,实则也是动用了自损伤敌的手段。  

剑修斗法,如此倒也并不稀奇。  

本想乘胜追击,一口气扫灭三洲修士,却没想那焉支邪也颇为警惕,第一时间选择了带领三洲修士退去逃走。  

使得计划落空。  

“只可惜宗门这边为建造渡劫宝筏,前来迎战的人手有限。”  

王魃略有些遗憾道“也不知道长生宗的人为何也来人这般少。”  

长生宗修士数量还在万象宗之上,若是长生宗的人多来一些,情况或许又不一样。  

须弥却摇头道“大劫将至,各宗各有打算。”  

“长生宗与吾宗虽是一脉而来,但终究有所区别。”  

王魃闻言,倒是有些讶异。  

“长生宗与我宗”  

须弥解释道“此非是秘辛,吾宗重渊祖师与长生宗齐天祖师同出一门,为师兄弟,二人功成之后破门而出,因修持之道不同,各立宗门,互相扶持,已逾数万年。”  

“竟是这般渊源”  

王魃恍然。  

他算是明白为何两宗高层之间为何如此亲近。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那游仙观和秦氏”  

“游仙观,便是两位祖师学道之处,当时的观主,便是两位祖师的师尊,其出身大晋秦氏,因这层关系,秦氏得三宗护持,方有今日气象。”  

须弥将自己所知道的,尽数道出,话也难得多了些。  

王魃一时既惊又叹“原是如此秦氏竟有如此来历。”  

难怪三宗任意一家的实力都远胜秦氏,可明面上仍是奉秦氏为大晋之主。  

这是念着昔日秦氏老祖的香火情呢。  

也更难怪为何大晋的三宗一氏能够如此一致,保持团结。  

只因三宗一氏,系出同源,且又有大燕的原始魔宗在侧,必须合作。  

“却是未怎么见过游仙观的人。”  

王魃不由得升起了这个想法。  

游仙观神秘无比,但是能够培养出长生宗和万象宗的两位祖师,显然底蕴深厚,少有宗门能及。  

想到这,他不禁有些好奇游仙观和长生宗又会如何应对大劫。  

不过他来这里的目的与这些无关,思绪飘荡了一会,他很快便收敛心神,开口道“师叔,不知易安这些日子表现如何”  

须弥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却似是看出了他的来意“你要回宗了”  

王魃也未隐瞒,点头道“师父令我前往北海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