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化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己创建宝术的最后一门短板被补齐。

五行洞天,宝术五行身已经有了雏形,虽然很不完善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少。

可身体能够进行五行之间的形态转换,金木水火土都可以。

除此之外,也是一门遁法,可以在五行之内游走。

速度极快无比,要远远超过他在平地奔跑在天空飞行。

此外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玄妙,只是他暂时没有研究出来,终归还是太弱。

这一门宝术可以使用到很高很高的境界,以自己现在的修为而言,能开发出来一个雏形,已经是十分难得。

在这一点上,他开天辟地头一遭,使用的宝术完全来源于自身。由自身的洞天参悟造化而来,远超前人与后来者。

心意一动,原本身处于不知几万米的土层之下。

因为所处之地过深,这里的泥土都十分珍贵。

在重压之下变得愈发的坚实,如果出了危险,逃亡到这里,依然是非常安全的事情。

李易心念一动,不过片刻间便再次来到地上。

问了一下身旁的小草,自己这次突破比想象中顺利很多,而且要轻松很多,并没有浪费太长时间。

心神一动整个人再次消失,五行遁术很好用。

不过现在的自己对于这门遁法研究的并不是特别的纯熟,遁形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五行之间的介质。

一旦脱离五行之物,遁术便无法发动使用。

而且使用掌握起来也特别费劲。

如果自己继续完善这本宝术,接下来只需要借助一些五行之间的力量。

比如说哪怕是自己站在空中,不着天不着地,只要有一片树叶吹来,依旧能够发动这门遁术。

再强一些,只要天地之间掀起一阵尘土,自己就可以借着这股尘土遁走。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脱离五行之外的。

也不是说没有,是这些东西非常之少,绝大多数可见的东西都处于五行之内。

五行之物在天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这门遁术是可以遁行在天地间,是一门非常强大的遁术。

只不过自己现在掌握的还太弱小,距离彻底完善还有很远很远,一段路要走,目前只能使用的非常粗浅。

只能在真正的五行之属内使用,比如说高山丛林,亦或是河流大洋,只有借助这些东西,自己才能遁行。

李易身形飞快的消失不过片刻,渐变来到石村前。

他刚刚发现了一点问题,那就是凭借自己的五行遁术,没有办法直接进村子。

村子下面存在着什么东西,只是搞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东西。

但能感觉到很可怕,而且外围有着一层壁障将自己阻挡住,想要进村子只能从上面。

“易哥,你终于回来了。”李易刚刚踏入石村,石昊便十分惊喜地扑了过来。

在这段时间内他也没有闲着,已经成功开辟了第六个洞天。

按照这种情况进行下去,他开辟十个洞天然后合一,估计也就是两年的功夫。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很有可能还会更快一些。

普通人需要数年,甚至是十几年,或许才能开辟一个洞天。

甚至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会止步于第一个洞天。

可石昊却突破的速度极快,当然这和他搬血境界的积累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搬血境界境界积累越深,来到洞天境界后,修为突破的会越快效果越好。

前一个境界的积累,相当于给下一个境界打下基础。

基础越坚固,下一个境界才能走得越远。

李易洞天境界的积累足够丰厚,开辟十洞天。

只要他迈入化灵境界,修为提升的速度也将是一日千里,要不了多久就能够突破化灵境界。

他来到石村柳神似乎也很惊讶,“没有想到你竟然这么快就回来了。”他似乎对李易下一个洞天开辟的如此之快,很是意外。

“既然如此,你稍作准备。”柳神开口。

李易盘坐在大柳树下,调整着自己的姿态以及精神状态。

下一刻柳神出手,无数柳枝垂下,将他包裹住。

李易感觉到自己仿佛来到一片浩瀚的天地,这块天地很广阔。

他被无数柳枝包裹,周身散发着绿霞。

这是最纯粹的生命之力,从本质上开始改造他的肉身。

原本积压的感悟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他控制不住的要迈入化灵境界。

化灵境,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境界。

化于各种符光于肉身,百般凝练,万般引导,重塑其形,演化灵性。

像是在泥土中播撒生命的种子,看着他们发芽生根。

李易盘坐在一片无垠的空间中,自身不断的变化,肉身剔透宛如琉璃。

灵性光辉普照,洗礼全身上下。

浑身上下作响,这是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肉身。

将它们调整成最为舒适最为祥和的状态。

骨质上出现一层光膜,像是金属又像是水晶,非常灿烂。

五脏六腑同样如此,像是吸取无数神精,散发着璀璨而又纯净的光芒。

若是有人在此定会惊呼一个出入化灵境界之人,就能做到这一步。

一般人是从血肉开始,他却是同步进行。

血肉筋骨,五脏六腑都有着变化。

身体仿佛宝藏,这一刻,门户被打开,灵性光辉普照,滋养肉身。

由内而外,却又由外而内,同步进行,相互映照。

这一刻他像是来自神界,并不属于凡尘。

化灵,夺尽造化,衍生自身灵性,使自己超脱。

这是一个重塑真我的过程,是与之前以往不同的蜕变,从肉身到精神再到外界的十大洞天,产生灵性都将演变。

最初是从血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