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那些光刻机的往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LLC的研发人员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大幅推进了EUV技术的研究进展,割地求和的A斯麦虽然只是其中的小角色,但也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分享技术只是一方面,收购走后门其实也是米国送给A斯麦的一份大礼。  

之后米国的Cyr公司研发出EUV所需的大功率光源,成为A斯麦的供应商,更在四年后以25亿美元高价直接被阿斯麦并购。  

别忘了,这可是光刻机的核心零件,这样顶尖的技术,全球范围也不超过三家。  

毫不夸张的说,A斯麦虽然是一家何兰企业,但崛起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地地道道的米国式成功。  

错而失EUV关上了尼康光刻机的大门,加上诸多盟友的背叛则彻底焊死了尼康想要突围的出路。  

说实话,当年的英特尔为了防止核心设备供应商一家独大,其实还是挺想带着尼康一起玩的。  

32n艺制程时甚至独家采用尼康的光刻机,而之前的45n之后的22n也都是尼康和A斯麦同时供货。就连在2010年的LithoVision大会上,英特尔还宣布将一直沿用193n浸式光刻至11n点。  

但备胎终究是备胎,一转身,英特尔就为了延续摩尔定律的节奏,巨资入股A斯麦,顺带将EUV技术托付。  

另一边,相比一步步集成了全球制造业精华的A斯麦,早年间就习惯单打独斗的N康在遭遇米国封锁后,更是一步步落后,先进设备技术跟不上且不提,就连落后设备的制造效率也迟迟提不上来。  

当年,相同制程,A斯麦宣称“每小时可加工175~200片晶圆”,而尼康的数据是“每小时200片”。  

但果真如此吗?这背后涉及到了一个叫做稼动率的制造业名词。简单理解为一台机器设备实际的生产数量与可能的生产数量的比值。  

使用A斯麦的设备,三星与台积电的稼动率常年维持在95上下.  

而这边尼康,被迫自研,什么零件都要自己做,但什么东西却总有是差点意思。  

导致同一批次的相同设备,每一台的性能都不尽相同。  

简单来说,就像买了二十台手机,这台只能发微信,那台只能刷视频,另一台开网页…  

设备虽便宜,但稼动率最多只能达到50左右,对晶元代工厂来说,实在不划算。  

因此,英特尔新CEO上任后,立刻抛弃了尼康,甚至后来就连大陆的芯片代工厂都看不上N康的光刻机,就可想而知,N康的发展有多么的没落,最终N康只能慢慢退出芯片光刻。  

生产出的设备,只能卖给S星、LG、J东方,用来生产面板。  

这边旧人哭,那边新人笑,2012年,Y特尔连同S星和湾积电,三家企业共计投资52.29亿欧元,先后入股A斯麦,以此获得优先供货权,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站在EUVLLC的肩膀上,背靠米国支持,又有客户送钱,A斯麦自此正式成为“全村人的希望”,在摘取EUV光刻机这颗宝石的道路上,一路孤独的狂奔。  

终于,在2015年,第一台可量产的EUV样机正式发布。  

正所谓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当年只要能抢先拿到机器开工,就相当于直接开动了印钞产线,EUV光刻机也因此被冠上了“印钱许可证”的名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