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辽国求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倒是王公公侍奉陛下,辛苦了,这里一点意思,不成敬意。”  

说着话,晁天隐晦的从怀中掏出一颗珍珠,鹌鹑蛋大小,烁烁放光,圆润十足,一看便是稀世珍宝。  

这可是晁天在辽军元帅兀颜光中军大帐之中缴获的,即便是在大宋皇宫之中也不多见。  

王公公一见到珍珠,眼睛都直了,脸上的笑容越发的旺盛,迫不及待的伸手接过珍珠把玩一阵,爱不释手。  

“这多不好意思,那杂家就谢过晁将军了。”  

王公公笑着说道,手上直接将珍珠收了起来,看不出来一丝不好意思。  

两个人寒暄了一会儿,王公公这才宣读圣旨。  

上面的内容也很简单,都在晁天的意料之中。  

辽国向朝廷求和,俯首称臣,让晁天退兵,而道君皇帝赵佶也同意了辽国皇帝耶律延禧的请求。  

不仅如此,圣旨上,道君皇帝赵信还给晁天加了爵位,莱阳侯。  

宋朝开国至今,获得侯爵的少之又少,晁天能够受封莱阳侯,绝对的龙恩浩荡。  

不仅如此,这莱阳侯可不是那种有名无实的侯爷。  

而是实打实的莱阳侯,整个莱阳县都成为了晁天的封底,可以说,晁天就是莱阳的土皇帝,执掌生杀大权,军政要务都由晁天一个人说了算。  

晁天心中暗喜,莱阳县在莱州境内,与登州相邻,掌控莱阳,便可以掌控整个莱州,他的地盘也就会再次增加。  

送走了王公公,接下来晁天便下令全军集合,豹子头林冲的骁骑营为先锋,赤发灵官单雄信率部为后台,大军出离了檀州,浩浩荡荡朝着登州凯旋而归。  

一路之上,晁家军纪律严明,所过州府郡县百姓无不是夹道欢迎。  

起初晁天还有些奇怪,可是后来才听闻,晁家军北上打败辽国兵马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宋。  

而小天王晁天之名更是如雷贯耳,比当初的河北玉麒麟,山东呼保义还要威名赫赫。  

返回登州府路上,一路畅通无阻。  

晁家军威名正盛,任何势力想要找麻烦也需要掂量掂量,再加上晁家军如今风头正盛,找晁家军麻烦,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半个月的路程,转瞬即逝。  

登州城外十里,人山人海,大路两旁全都是密密匝匝的百姓,听闻晁家军凯旋归来,登州府乃至附近州府郡县的百姓全都自发的慕名而来。  

就是在了亲眼目睹传说中的战神,小天王晁天。  

两旁边登州守军士兵维护秩序9,十里长亭处,登州府一众文武。  

在登州兵马总管徐达,登州水师都督郑成功,登州知府祖士远,通判娄敏中,节度使参军吕将等人带领下翘首以盼晁家军军马凯旋归来。  

“来了!来了!”  

九纹龙史进突然欣喜的喊了一嗓子。  

众人随即朝着大路尽头看去,果然,烟尘滚滚,晁天帅字大旗迎风招展。  

登州军民无不是欢欣鼓舞。  

过不多时,晁家军军马来至近前,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气势恢宏,披坚执锐,每一个将士全都是士气昂扬,目光锐利,杀气凛然。  

任谁看了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恐怖的杀气,百战精锐,精锐之师。  

晁家军主将,莱阳侯,蓬莱节度使小天王晁天身披金甲,宛若战神走在军马最前面。  

儒生打扮,风度翩翩的军师刘伯温:  

威武不屈,霸气昂扬的飞虎将军李存孝:  

不怒自威,威风凛凛的薛仁贵…  

晁家军众将跟在晁天身后,如狼似虎,好似出海蛟龙,宛若下山猛虎。  

兵精将勇,气势恢宏!  

“属下(末将)拜见主公!”  

徐达,吕将,郑成功,史进,刘赟,祖士远,娄敏中等人快步迎了上去,来到晁家军近前,众人纷纷推金山倒玉柱般的纳头便拜,齐声喝道。  

晁天见得多日不见的一众属下,心中也是高兴,翻身下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众人面前,一一搀扶起来。  

“各位快快请起,我领兵在外,多亏各位治理登州,有劳诸位了。”  

说罢,晁天深施一礼,语气诚恳。  

“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徐达等众人见得晁天言辞恳切,心中感动不已,当即又是齐齐拜道。  

众人又是寒暄一阵,随即在晁天带领之下率领晁家军十万大军进城。  

十里长亭,两旁边密密匝匝的百姓欢欣鼓舞,激动不已,如此英雄豪杰,如此精锐百战之师,这才是老百姓期盼的军队。  

“晁大人万岁!”  

“晁大人万岁!”  

“晁大人万岁!”  

登州百姓自发的激动呐喊,声音直入云霄。  

晁天坐在马上,学着后世领导人的模样,亲切的扬着招呼,时不时地问候两句,这下子两旁边百姓更加的激动。  

历朝历代的皇帝官员都是高高在上,哪有像晁天这样亲切为民的好官。  

半个时辰的路,晁天众人足足走了两个时辰这才进城。  

晁家军众将士俱是昂首挺胸,满面春风,与有荣焉的模样。  

一旁边的军师刘伯温与吕将等人对视一眼,目光之中全都是浮现出了一抹幸运与激动。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家主公如此万民拥戴,亘古未有,能够辅佐如此明君雄主,不得不说,是他们这些臣子的福气。  

回到城中,晁天便将所有事情推给了军师刘伯温,徐达,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