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受难教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受难”责任。  

什么是受难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那就是自残血肉。  

手,脚,身体的任意部位…甚至献出生命。  

只要你愿意受难,受难教会就会降下神迹,满足你的需求。  

于是,就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下,受难教会与信徒之间,维持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即信徒献出血肉,受难教会给予苦难奇迹。  

受难教会就是以这样的传教方式,不断地壮大着。  

他们会把一部分人类转化为恶鬼,让其作为传教士继续传教,或者担任别的岗位,为受难教会的运转服务。  

而另一部分人类,则当做肉猪圈养。  

因为受难教会很清楚狩鬼教团的存在,所以他们的传教一直都是选择那些偏远贫瘠之地,以至于让受难教会慢慢的壮大了起来。  

甚至于,受难教会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圣城,那是一座人类与恶鬼混合居住的城市。  

讽刺的是,在那样的城市里,人类反而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袭击或者被吃掉。  

人与恶鬼之间以一种畸形的关系和平共处着。  

到了这时候,福音教会也发现了受难教会的存在。  

只不过当时的福音教会并不了解受难教会的本质,只当受难教会不过是一个稍微有些小聪明和手段的邪教罢了。  

这样的邪教福音教会已经不知道剿灭多少了。  

于是,福音教会便派遣了一支狩鬼者小队前往受难教会的圣城,将其剿灭。  

但是…那支狩鬼小队却一去不复返,反而是受难教会的扩张速度变得更加迅猛,甚至到了邻近的小国需要请求福音教会帮忙出兵,剿灭邪教的地步。  

这是福音教会第一次在剿灭邪教的行动上失利,最主要的是,派遣出去的可是狩鬼者小队啊。  

不客气的说,在战力上,一支狩鬼者小队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匹敌一支小型军队。  

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一支小型军队。  

因为当狩鬼者面临绝境的时候,留给狩鬼者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自杀,要么就试图越过界限,获取更强大的力量。  

而一旦秘血的复苏越过临界点,狩鬼者体内的污染值同样也会越过临界点,届时狩鬼者将会沦为堕渊者。  

至于堕渊者的战力…一位狩鬼者沦为堕渊者后,起码需要五名实力与他堕渊前差不多的狩鬼者才能尝试狩猎。  

所以当狩鬼者沦为堕渊者后,战斗力将会得到爆发性的增加。  

这下应该能明白,那支狩鬼者小队的失踪,有多重要了吧。  

排除掉狩鬼者小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堕渊者这个可能,那就说明受难教会掌握了对付狩鬼者的力量,而且起码可以对付一只狩鬼者小队。  

这可是足以动摇福音教会统治根基的大事。  

要知道,福音教会能够压制诸国,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狩鬼者对于诸国的威胁力。  

而如今有个新兴邪教,居然拥有足以匹敌狩鬼者的力量。  

这简直就是生死仇敌!  

如果继续任由它壮大,任由它与诸国结盟,那福音教会的统治将会严重受到动摇。  

动摇教会的统治根基,这是让福音教会必须重视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堕渊者。  

那支狩鬼者小队最后的选择,谁也不知道。  

如果是自杀,那就需要回收他们的尸体。  

一来将他们体内的秘血回收,交给下一任合适的狩鬼者候选人,二来也避免浪费,避免造成污染。  

如果是越过临界点,那就说明有堕渊者诞生了,教会的敌人又增加了。  

所以无论如何,都得查清那支狩鬼者小队的结局。  

于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福音教会下令,由时任狩鬼教团NO.1的布洛妮娅圣女带领三支狩鬼者小队前往边界之地,剿灭受难邪教,同时查清上一支狩鬼者小队的结局。  

如果沦为堕渊者,那就杀掉,回收尸体。  

如果已经死去,那就尽量回收尸体。  

至于最后的结局呢,当然是受难教会的圣城被覆灭,剿灭任务成功。  

但回来的,只有圣女布洛妮娅和另一位初阶狩鬼者。  

啊,对,没错,那名狩鬼者就是我。  

我是那场受难教会邪教剿灭行动的唯二生还者。  

而也就是在那场狩猎中,我得知了秘血越过界限的另一重秘密。  

布洛妮娅带来的消息可谓是震撼教会一整年。  

原来,受难教会竟然是恶鬼所组成的邪教!  

恶鬼,竟然具有这样的行动力与凝聚力!  

这可让福音教会又惊又怕,必须将其连根拔起,避免死灰复燃。  

于是,在接下来的那一段时间内,整个狩鬼教团都处于忙碌中,忙着去把受难教会位于各地的据点拔除。  

而被囚禁的布洛妮娅和我,也因为人手不足而得以“戴罪立功”,去剿灭受难教会的余党。  

什么?我们俩犯了什么罪?  

第一重罪,那就是只有我们两个人回来了,其余的狩鬼者全都死掉了。  

说的好听,是什么圣女布洛妮娅行动不利导致死亡过多。  

实际上,就是随意拿武器撒气,发泄不满情绪罢了。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恐惧。  

福音教会的每一位高层,无时无刻不活在恐惧中。  

恐惧什么?恶鬼吗?是也不是。  

他们真正恐惧的,是狩鬼教团,他们将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