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有田禄者,先为祭服(1/2)
无田禄者,不设祭器。
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半晌后。
两位中贵人搀扶着赵佶走出大次,身上的红色龙袍,与头顶的通天冠不在。
取而代之的,是青色衮龙朝服,外罩中衣,脚穿红鞋,腰带纯玉佩,头顶的,乃是一二十四旒的平天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天子之冕为十二旒。
祭服方为二十四旒。
从大次内被中贵人搀扶而出的赵佶与几位大臣说了几句话,眼神瞟了眼方青这边,与中贵人耳语了几句,在中贵人的搀扶下朝着方青这边走来。
“官家......”
方青等人见到赵佶走来,刚要行礼。
“不必多礼。”赵佶摆了摆青色衮龙长袖,免了此礼。
方青本就对这些繁文缛节还是无感,这下能免了那最好,很快便挺起了身子。
方青身旁的郭清秋、李宝、信老和孟一闲亦是如此,只不过孟一闲看向赵佶的眼色并不好就是了。
“方青,朕已听闻你之事迹,贼人窃取御象作乱,青城矮墙都塌了一半,是你勇猛夺象,力挽狂澜啊。”
赵佶的眼睛盯着方青浑身上下,眼中的喜爱显而易见。
若是换成了其他的将军率军援救,他也会赏赐,但并不会有这等喜爱之情。
这股额外的喜爱之情,纯粹是因为方青是驭象来力挽狂澜的,这等教虫蚁之事令赵佶颇觉新奇。
赵佶好玩,好新奇之物。
若非是赵佶此等性子,高俅也绝无可能靠着蹴鞠成为三衙太尉。
“官家言重了,草民不过会些驭象的手段罢了,能够保护官家安危,还是靠着众人齐心协力,我身旁这几位也都斩敌众多,勇悍无畏。”
方青指了指自己身旁之人。
“好,好,各位都乃大宋勇士,皆有赏赐,到时高卿自会赏赐妥当,不过方青,朕欣赏你少年英才,欲让你入御龙直,不知你意下如何?”
赵佶轻笑一声,看向方青的眼中尽是满意。
之前他曾赏赐方青、郭清秋与李宝御龙服,但那只不过是为了让方青三人于之后的护卫中行动自如发的,并不是真的让方青、郭清秋和李宝成御龙直。
但这一次他向方青发出的邀请,便是真的想招揽方青为御龙直。
御龙直?
狗都不当。
方青心中轻视脸上却浮现踌躇之意。
“官家恩重,但小子不过是一黄毛小子,实在难担当此等大任,平日里于大相国寺内受佛法熏陶,不敢违背师兄之命入宫为御龙直。”
“是啊,官家,此事急不得。”
“需得慎重啊,官家。”
两位中贵人也都纷纷出嘴劝着赵佶。
今朝的御龙直,早已被权力纷争所涉及,其中仍有武艺出众的护国兵士,但只是小部分了。
方青的丹凤眼瞥过这两位中贵人,脸色如常。
反正他也根本不想进御龙直,自是任由这两位中贵人说了。
“那好,你还有什么所求,田宅美人,朕都赏赐于你。”赵佶闻言也就收回了此言,双手负于背后。
赵佶之言让两位中贵人脸色一变,眼睛一个劲往方青脸上瞟着。
官家这意思是要独赏这小子啊!
不得不重视!
两位中贵人记下了方青的脸。
方青则是思索起了自己该要什么奖励。
关于关扑禁令的事,是高俅早就答应过他的,也就是说,这一次他可以再要一个奖赏。
有了!
“官家,草民斗胆想借用这七头御象,于东京城中巡城一次。”
方青清楚御象巡城是唯有大礼年才有的仪规。
何为大礼年?
即盛大的礼仪,类似皇宫有大婚、添子、新改年号的年份,才会有御象巡城的庆贺活动。
可见御象出行并不是随意之事。
“行,朕答应了。”
此虽非小事,但赵佶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官家,时辰快到了。”
搀扶着赵佶的中贵人适时提醒。
身穿青色衮龙朝服、头戴平天冠的赵佶朝祭坛走去。
祭坛高三层,共有七十二级台阶,台阶之上是一方圆约三丈多的顶端平台,共有四条台阶可登于坛上。
“这还整个四条道啊?”方青问向身旁的孟一闲。
今日的孟一闲,没有穿他那件青城血战的打甲背子,而是披着一件紫袍绣花锦袍,双手叠与胸前。
“正南为午阶,正东为卯阶,正西为酉阶,正北为子阶,你看赵佶,他走进前边的小次里了。”孟一闲伸出手来指了指。
方青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看见了被两位中贵人搀扶着的赵佶行至祭坛前,进了一个慕殿,坐在御坐上歇息着。
祭坛前不仅仅有幕殿,还设有宫廷乐架,方青认出了摆在前列的是编钟和玉磐,他记得陶雨雨与他闲聊之时曾与他说过,悬挂编钟和玉磐的架子和平常的乐架差不多,只不过方响架子更大一点。
稍扁的编钟分上下两层挂在架子上,架子的两角缀着流苏,如同曲尺的玉磐亦是如此。
除此之外,祭坛前还排列这几架大鼓,三五成组,用木条连接,安放在架坐上。
景钟节鼓,琴筝萧笙。
宫廷乐架前的乐工头裹似官帽的头巾,身穿红色宽衫,用帛束腰,最惹人瞩目的是他们扛在腰上的高竿。
没错。
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半晌后。
两位中贵人搀扶着赵佶走出大次,身上的红色龙袍,与头顶的通天冠不在。
取而代之的,是青色衮龙朝服,外罩中衣,脚穿红鞋,腰带纯玉佩,头顶的,乃是一二十四旒的平天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天子之冕为十二旒。
祭服方为二十四旒。
从大次内被中贵人搀扶而出的赵佶与几位大臣说了几句话,眼神瞟了眼方青这边,与中贵人耳语了几句,在中贵人的搀扶下朝着方青这边走来。
“官家......”
方青等人见到赵佶走来,刚要行礼。
“不必多礼。”赵佶摆了摆青色衮龙长袖,免了此礼。
方青本就对这些繁文缛节还是无感,这下能免了那最好,很快便挺起了身子。
方青身旁的郭清秋、李宝、信老和孟一闲亦是如此,只不过孟一闲看向赵佶的眼色并不好就是了。
“方青,朕已听闻你之事迹,贼人窃取御象作乱,青城矮墙都塌了一半,是你勇猛夺象,力挽狂澜啊。”
赵佶的眼睛盯着方青浑身上下,眼中的喜爱显而易见。
若是换成了其他的将军率军援救,他也会赏赐,但并不会有这等喜爱之情。
这股额外的喜爱之情,纯粹是因为方青是驭象来力挽狂澜的,这等教虫蚁之事令赵佶颇觉新奇。
赵佶好玩,好新奇之物。
若非是赵佶此等性子,高俅也绝无可能靠着蹴鞠成为三衙太尉。
“官家言重了,草民不过会些驭象的手段罢了,能够保护官家安危,还是靠着众人齐心协力,我身旁这几位也都斩敌众多,勇悍无畏。”
方青指了指自己身旁之人。
“好,好,各位都乃大宋勇士,皆有赏赐,到时高卿自会赏赐妥当,不过方青,朕欣赏你少年英才,欲让你入御龙直,不知你意下如何?”
赵佶轻笑一声,看向方青的眼中尽是满意。
之前他曾赏赐方青、郭清秋与李宝御龙服,但那只不过是为了让方青三人于之后的护卫中行动自如发的,并不是真的让方青、郭清秋和李宝成御龙直。
但这一次他向方青发出的邀请,便是真的想招揽方青为御龙直。
御龙直?
狗都不当。
方青心中轻视脸上却浮现踌躇之意。
“官家恩重,但小子不过是一黄毛小子,实在难担当此等大任,平日里于大相国寺内受佛法熏陶,不敢违背师兄之命入宫为御龙直。”
“是啊,官家,此事急不得。”
“需得慎重啊,官家。”
两位中贵人也都纷纷出嘴劝着赵佶。
今朝的御龙直,早已被权力纷争所涉及,其中仍有武艺出众的护国兵士,但只是小部分了。
方青的丹凤眼瞥过这两位中贵人,脸色如常。
反正他也根本不想进御龙直,自是任由这两位中贵人说了。
“那好,你还有什么所求,田宅美人,朕都赏赐于你。”赵佶闻言也就收回了此言,双手负于背后。
赵佶之言让两位中贵人脸色一变,眼睛一个劲往方青脸上瞟着。
官家这意思是要独赏这小子啊!
不得不重视!
两位中贵人记下了方青的脸。
方青则是思索起了自己该要什么奖励。
关于关扑禁令的事,是高俅早就答应过他的,也就是说,这一次他可以再要一个奖赏。
有了!
“官家,草民斗胆想借用这七头御象,于东京城中巡城一次。”
方青清楚御象巡城是唯有大礼年才有的仪规。
何为大礼年?
即盛大的礼仪,类似皇宫有大婚、添子、新改年号的年份,才会有御象巡城的庆贺活动。
可见御象出行并不是随意之事。
“行,朕答应了。”
此虽非小事,但赵佶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官家,时辰快到了。”
搀扶着赵佶的中贵人适时提醒。
身穿青色衮龙朝服、头戴平天冠的赵佶朝祭坛走去。
祭坛高三层,共有七十二级台阶,台阶之上是一方圆约三丈多的顶端平台,共有四条台阶可登于坛上。
“这还整个四条道啊?”方青问向身旁的孟一闲。
今日的孟一闲,没有穿他那件青城血战的打甲背子,而是披着一件紫袍绣花锦袍,双手叠与胸前。
“正南为午阶,正东为卯阶,正西为酉阶,正北为子阶,你看赵佶,他走进前边的小次里了。”孟一闲伸出手来指了指。
方青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看见了被两位中贵人搀扶着的赵佶行至祭坛前,进了一个慕殿,坐在御坐上歇息着。
祭坛前不仅仅有幕殿,还设有宫廷乐架,方青认出了摆在前列的是编钟和玉磐,他记得陶雨雨与他闲聊之时曾与他说过,悬挂编钟和玉磐的架子和平常的乐架差不多,只不过方响架子更大一点。
稍扁的编钟分上下两层挂在架子上,架子的两角缀着流苏,如同曲尺的玉磐亦是如此。
除此之外,祭坛前还排列这几架大鼓,三五成组,用木条连接,安放在架坐上。
景钟节鼓,琴筝萧笙。
宫廷乐架前的乐工头裹似官帽的头巾,身穿红色宽衫,用帛束腰,最惹人瞩目的是他们扛在腰上的高竿。
没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