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重回正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创出人体秘境法,更是荒天帝修道才情盖世的表现。  

都说狠人大帝才情万古第一,但是比荒天帝的修道才情还是差了一筹。  

对比如今的仙域法,需要数位仙王巨头合力才能开创出来,最终还是没能让他们破王成帝,就能看出荒天帝的盖世才情了。  

好在,李执及时的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将拓跋耀阳的肉身适时的还给了对方,才没有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继续借助拓跋兄妹的肉身修行,或许他会逐渐的陷入认知的迷障之中不可自拔。  

甚至在大因果之力的影响下,他的部分意识会被困在两人的肉身中无法回归本体。  

最终,只能成为最普通的仙王,根本就没有超越极限的可能,也没有在原有的修行体系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可能。  

绝对无法做到像此前扩充人体秘境法一样,开拓出了长生领域的修行境界。  

并且对于仙王领域的修行,也有了清晰的路线,只要解决了肉身的隐患,他的元神强度就会暴增。  

或许达不到荒天帝那种十道元神融合之后,直接晋升仙王巨头,然后开辟第六秘境晋升为仙王绝巅的层次。  

但是达到绝顶仙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接着五大秘境升华,开创出属于他自己的第六秘境,从而晋升到仙王巨头层次的问题也不大。  

意识完整的进入虚神界,简直帮了李执大忙。  

而后,在虚神界内得到柳神亲传的祭灵法,更是让他明悟了神灵的本质,直接将他从错误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此前,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化作工具依附在拓跋耀阳和拓跋玉儿身上,感悟今世法和仙古法,从而获得这两种修道体系的仙王道果,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反倒是亲自下场,将仙王神念化作神魂来代替拓跋兄妹修行,是一条无比危险的道路。  

好在他足够警觉,没有抹杀拓跋兄妹两人的神魂,为他挣脱错误的道路提供了可能。  

此前他觉得兄妹两人天赋不够,就亲自下场借体修行。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如今看来,恐怕是受到了冥冥之中的因果之力的影响,才会做出这么离谱的选择。  

到了他这个层次,理应明白修行体系的真相。  

所谓的修行体系不过是适应当时的天地环境而开创的悟道阶梯罢了,最终的目的还是悟道。  

但是道无高下,无论是哪个修行体系,最终所领悟的大道结出的道果才是关键。  

就好比李执此前修炼的人体秘境法体系,所结出的仙王道果,就是一种长生不老道果。  

这种大道所衍生出的法则都和长生有关。  

修行这种大道,可以大幅度的延长修士的寿元,可以增强修士的生命本源。  

但是,如果他没有及时的意识到问题所在,依旧借助拓跋兄妹两人的肉身修炼。  

很有可能会随着修为的增长,遵循大道本能,让拓跋耀阳和拓跋玉儿最终修出的道果无限接近于他此前已经修出的长生不老道果。  

如此一来,他的天地人神鬼五道超脱法,就失败了。  

之所以借助不同的体系修炼,就是为了获得不同的道果。  

否则就变成了为了修行而修行了。  

修道之路,果然充满了未知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掉到沟里。  

掉到沟里尚且有机会爬出来,如果跌入深渊之中,再想爬出来可就难了。  

果然,任何事情,最初确定的目标,规划的道路,往往是正确的选项。  

反而是那些在半路上因为一些事情的影响而做出的更改,会导致致命的风险,甚至让整个计划崩溃。  

就算不崩溃,大概率也是最后的结果和最初定下的目标存在巨大的差异。  

想到此处,李执身在祭坛内的神魂都感觉浑身发冷。  

差一点,真的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他就彻底走上歧途了?  

如今回想,自己是什么时候生出不该有的杂念的?  

是遇到石昊之后,还是发现拓跋兄妹突破搬血境极限,代价却是要他来承担的时候?或许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被冥冥之中的大因果之力盯上了。  

否则,拓跋兄妹突破极限的代价,怎么可能让他来承担。  

没见石昊突破搬血境极限代价却是让来柳神承担的。  

好险,真的好险,差点万劫不复。  

机缘巧合之下,总算让李执意识到了此前所做所为背后蕴藏的风险。  

或许是在上古圣院意外遇到上古重瞳女,才让他获得了转机,意识到拓跋兄妹不再是他的唯一选择,这才有了如今让他从沟里爬出来的结果。  

因果之力果然防不胜防。  

也难怪大因果之力连真正的仙帝的灵觉都能够蒙蔽。  

看似一切都是源自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切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看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结果,实则已经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意识到问题所在的李执,不仅是不再干涉拓跋耀阳的修行,就连拓跋玉儿的神魂也苏醒了。  

和拓跋耀阳不同,如今的拓跋玉儿的修为刚刚达到列阵境界,距离列阵圆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且和留在荒域修行的拓跋耀阳不同,如今的拓跋玉儿不是散修,在进入玄域后不久,她就遇到了截天教长老,然后就拜入了截天教门下,并被下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