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酆都出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阴间,地府。  

今天的鬼门关有些奇怪。  

原本拥挤到能让鬼魂们都“掉帧”的鬼门关,此时却被强行开辟出一条通道来。  

虽然并不如何宽敞,但也已经足够惊人。  

负责镇守鬼门关的,是治桃止山的五方鬼帝之一,神荼郁垒两位鬼神。  

而在鬼门关前,也有这两位的神像,更是常年有神荼郁垒的念头驻扎其中,以防止有什么突发情况。  

“这是出了什么事?”  

“怎么鬼门关前,突然被开辟了一条路?”  

神荼的神像之上,原本灰白的石皮眼睛,此刻却带着一抹金色,显然是这位鬼帝的念头显化了出来。  

在他的旁边,则是郁垒的神像,眼睛部位同样有一抹赤金。  

“不知,提前没有任何传讯,而且,你没有发现吗?”  

“发现什么?”  

“不仅仅是鬼门关,还有黄泉路,以及再之后的一路上,奈何桥也好,忘川河也罢,直到十殿阎罗所在,乃至于去往酆都的一路上,都被开辟了一条道路。”  

“可以确保畅通无阻,能做到这般事情,且让你我都没有消息的,只能是酆都的命令。”  

“好一个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有什么大人物要来阴间?”  

神荼有些惊讶,笑道:“这般大的阵仗,总不能是泰山府君来了吧?”  

“莫要拿府君开玩笑。”  

郁垒有些无奈的说了一句,而后道:“不管是什么人要来,都跟你我没什么关系。”  

五方鬼帝和地府酆都之间,虽然是名义上的同一系,但五方鬼帝更像是“带艺投师”,有相对自主的独立性。  

对各自的封地,也有完善且独立的经营权。  

如果把酆都地府看作朝廷,那五方鬼帝与十大鬼王之类,就是朝廷的封王,是一方诸侯。  

所以,郁垒这话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酆都如何做事,自然用不着知会他们五方鬼帝,但既然没有通知,就证明不管酆都要做什么,跟五方鬼帝也没有什么关系。  

互不相交罢了。  

神荼闻言,也嗯了一声算是赞同,正准备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人物,值得酆都这般的重视。  

然而,就在此时,那鬼门关外的黄泉路上,传来了一阵阵的唢呐声。  

悲凉,凄厉,极具穿透性。  

听到这唢呐声的鬼魂,都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下意识的看向那唢呐声响起的方向。  

神荼郁垒两位鬼帝的目光也注视了过去。  

“这是…”  

神荼愣了一下,而郁垒则接上了他的话茬:“出殡…”  

是的,出殡。  

从黄泉路到酆都的一路上,包括鬼门关,忘川河,奈何桥,十殿阎罗,六道轮回在内的地界,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为的就是迎接这一个出殡的队伍。  

队伍的整体色调是白色的。  

一个很长的队伍。  

在前面,是两排各三十六位身穿白衣的仕女,宽袍大袖,手持同样雪白的油纸伞,脸上却戴着各色的傩面。  

这些仕女沉默着前行,一手持伞,一手捧花,那花也十分奇异。  

左边的,有花无叶,右边的,有叶无花。  

三界虽大,但花不见叶,叶不见花的,也只有黄泉路上的彼岸花。  

那鲜红的花与苍翠的叶,是这足足七十二位仕女之中,唯二的不同色彩。  

而在这七十二位仕女之后,则是一副棺材,漆黑的棺材。  

在整体苍白色调的队伍中,这棺材十分的显眼醒目。  

在棺材的正前方,两列仕女的中间,则是一位身穿大红长袍,面容狰狞,身躯魁梧的虬髯大汉,正是钟馗钟真君。  

那棺材黑的发亮,前后分别被四个人抬着,一共有八人。  

这八人,或黄巾鬼面,或赤发青面,或皂袍青发,或皂衣金甲。  

其中有一人尤其显眼,顶着一个硕大的牛头。  

神荼凝神看去,声音有些呆滞的喃喃自语:“车资,夏锌,桑铜,劣铠,韦彦,刘锄,王鉴,孟锷…”  

“酆都内坛八将都在这里了…”  

郁垒则幽幽道:“后面还有。”  

只见在那酆都内坛八将抬着的棺材之后,则是四位头戴黄巾,手持巨斧的力士。  

“太乙力士张元真,三天力士胡文仲,斩妖力士孙仲武,斩诡力士唐伯成…”  

“又是四个酆都有名的狠人…”  

神荼长出一口气,这四位虽然名为力士,但一身战力之恐怖,一般的鬼将在人家面前就是被砍瓜切菜的份。  

“七十二鬼仙开道,钟馗引路,八将抬棺,力士压阵,还有…”  

神荼的目光看向了棺材的左侧,在那里,有一尊青面獠牙,赤发飞扬的天魔,身后一十八黑翼张开,遮挡在棺材之上,小心翼翼的护持着。  

“天魔扶灵…”  

“这棺材之内,到底是何人?”  

这个疑惑,不仅仅神荼郁垒有,所有阴间大修,在感知到这个出殡队伍的存在之后,都有这样的一个疑惑。  

单单是现在这个阵容,已经可以说,是酆都的一部分家底了。  

配得上这些酆都中流砥柱来抬棺引路的,到底是谁?  

又为什么会死?  

‘踏…’  

然而,就在此时,鬼门关内,突然响起了一阵整齐的脚步声。  

一队人马缓步而来,在看到那出殡队伍之后,便垂手矗立在两侧,等着那队伍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