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嬴政的信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除了强攻以外,似乎别无他法了。”李由开口道。  

章邯与屠睢也是沐然点头。  

赵封没有说话,一挥手,指向了地图上的一处。  

“知道这是何处吗?”赵封开口道。  

“大河。”  

“这是大河主流,昔日随上将军镇守渭城时,那渭水只是大河的支流。”章邯不假思索的回道。  

“那这里又是何处?”赵封一笑,又指着另一端。  

“鸿沟。”  

“虽说比不上大河之浩瀚,但同样也是大河支流,而且是比渭水更加宽阔的支流。”屠睢立刻回道。  

话到这里。  

三个将领纷纷抬起头,睁大眼睛,涌现了一种激动,几乎同时间想到了破都之策。  

“决堤?”  

“水淹大梁?”  

“泄洪?”  

三将全部都体会到了意思,惊呼道。  

“他城墙修葺的再搞,修葺的在如何坚固,面对大河与鸿沟之水,难道还能抵御?”  

“面对天地之力,无论再强的城池都要变成一片废墟。”  

“既然他魏无忌想要拉我武安大营三十万锐士给他魏国陪葬,那吾就借天地洪泽之力水淹大梁,我军可不废一兵一卒。”  

“而他魏都将变成洪泽。”赵封冷冷说道。  

“上将军英明。”  

三将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对着赵封一拜。  

这一策。  

不得不说是奇策。  

相比于让自己麾下部曲去送死攻杀,以大河之水去水淹大梁是最好的策略,至于水淹大梁会让这魏都死去了多少人,这就不是他们可以在乎的了。  

战场之上可没有什么留情之地。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此番魏国摆明的是要让武安大营数十万锐士陪葬,那赵封就让他们去死。  

这很公平。  

“屠睢。”  

赵封开口道。  

“末将在。”屠睢立刻应道。  

“率领你麾下十万大军,五万大军去大河,五万大军去鸿沟,开渠挖堤。”  

“吾只给你一个月时间,一个月之后,吾要让两河之水倾覆大梁。”赵封冷冷道、  

屠睢当即领命。  

“李由。”赵封又道。  

“末将在。”李由立刻应道。  

83最新地址“调动伱麾下八万大军去砍伐树木,能造多少船舟就造多少。”“另,还有两万大军驻守在这大梁城外,不要让魏国知道我军目的,每日去放箭袭扰即可。”赵封沉声道。  

李由当即应道。  

“至于章邯…”  

赵封看向了章邯。  

“请上将军吩咐。”章邯立刻道。  

“骑兵全部散开,将魏都境内,还有大河与鸿沟下游的百姓全部迁移离开。”  

“只不过。”  

“迁移之后,在水淹大梁之前,不可让他们离开。”  

“严密监视,待得倾覆大梁之后再行安排。”  

“同时,骑兵负责警戒,发现魏军,杀。”赵封沉声道。  

虽说是魏国百姓,但未来是大秦百姓,更是华夏一族。  

如果可以避免这些伤亡,那赵封自然也会尽可能的去避免。  

章邯当即应道。  

“好了。”  

“今日之事,你们自行去办。”  

“吾会坐镇于此军营,如若有事,你们派人来禀告。”  

“此事关系我武安大营三十万锐士存亡,不可有失,去安排吧。”赵封一挥手。  

三将躬身一拜,纷纷退了下去。  

“主上英明。”  

“如此以来。”  

“这魏无忌布置的防守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面对两条大河之水,不管他布置了多久,不管他的城墙有多坚固,最终都会被洪泽冲垮。”张明也是一脸激动的说道。  

“战场无情,终究是如此。”赵封感慨了一句。  

“这是魏国自找的。”张明笑着回道。  

“阎庭如何了?”赵封问道。  

“按主上吩咐,自大秦攻入魏国以来,阎庭已经在各处难民之中搜寻年龄合适幼子,如今大多适龄的都已经带回阎庭训练了。”张明回道。  

“酒仙楼赚取的钱财足够吧?”赵封又问道。  

“请主上放心。”  

“一切足够。”张明立刻回道。  

“如此就好。”  

“让英布与韩喜他们视情况搜寻吧,只要在酒仙楼钱财供给足够就可。”赵封道。  

“诺。”张明恭敬点头。  

接下来。  

这一切自然是无需赵封多想了。  

只待大河与鸿沟的开挖引水到了,这大梁城就将倾覆。  

时间逐渐流逝!  

咸阳城!  

“启奏大王。”  

“函谷大营如今进军迅速,魏国西境防线已经无法抗衡,两个月内,必可攻至魏都。”尉缭开口启奏。  

“启奏大王。”  

“函谷,武安两大营粮草辎重调拨一切稳妥,没有任何缺失。”  

“只是。”  

“老臣听调拨武安大营的粮草辎重所回消息。”  

“武安大营在二十多天前就已经兵临魏都城下,可…可这么长时间了,赵封上将军却没有进攻魏都。”王绾一脸犹豫,但又装出了一幅不得不说的样子。  

他的话音一落。  

站在了武臣首位的王翦直接站了起来。  

就在不久前,他从蓝田大营归来了。  

王绾的这一番话,含沙射影,王翦又怎会忍得住。  

“王相此话何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