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蜀中来檄文,清君之侧诛张易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恶昭彰,警醒天下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随咱们兴兵清君侧!  

当内侍念完檄文,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满殿鸦雀无声,一丝声音都没有。  

群臣面面相觑,眼底都藏着兴奋之色。  

骂得好!  

骂得痛快!  

这篇檄文谁写的,当浮一大白!  

将张巨蟒的丑恶描述的淋漓尽致,要让天下人知道此獠的可怖!  

不过…  

想造反光复李唐,嗣泽王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点。  

说难点就是以卵击石。  

殿内不少李唐旧臣闷闷不乐,他们内心皆感到遗憾和失落。  

下了步臭棋,为何不继续蛰伏呢?  

蜀中天高皇帝远,等积攒足够的力量,再一举颠覆大周江山啊!  

眼下将野心彻底暴露,那离死不远了。  

御座上。  

武则天目眦欲裂,满腔愤怒根本控制不住,咆哮道:  

“气煞朕也!李义珣这个不肖子孙,朕是他祖母啊,真让天下人看皇家笑话!”  

“还有执失奉节,朕让他领兵镇守益州都督府,他非但不感激朕的恩德,反倒助纣为虐,可耻可恨!”  

殿内不少大臣心里冷笑。  

李义珣是您的孙子,泽王李上金还是您儿子呢。  

虎毒尚且不食子,那您当初还要暗示酷吏残害泽王?  

没有您的旨意,酷吏哪敢诬陷泽王。  

再说执思奉节,人家也有话说啊。  

虽然咱投降中原王朝,但身上好歹留着突厥血脉。  

可张巨蟒行径之恶劣,天理难容!  

突厥国一朝倾覆,突厥男儿尽成尸骨,草原上一头羊都没剩下。  

所以执思奉节滔天愤怒实属正常,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被嗣泽王怂恿,就扛起清君侧的大旗了。  

武则天深吸一口气,厉声道:  

“派兵镇压,朕要将这群反贼千刀万剐!”  

话音落下,武三思持象笏出列,掷地有声道:  

“臣附议,朝廷尽快发兵平叛。”  

他虽然厌恶张巨蟒,但也清楚清君侧不过就是乱臣贼子的遮羞布,是篡权夺位找来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武三思一开口,满朝文武不管愿不愿意,整齐划一道:  

“臣附议!”  

武则天居高临下扫视着朝殿,原本狄仁杰所站的位置已经空缺。  

前些日子,狄仁杰领河北道安抚使奔赴河北了。  

她目光锁定武三思,沉声道:“政事堂,预估朝廷要出动多少兵力。”  

武三思略默,斟酌了一下,措辞道:  

“蜀中地势天险,山川重阻,水陆所凑,且易守难攻,臣建议发兵十万。”  

“不妥!”李昭德眯了眯眼,出列反驳:  

“经历过北伐战争,国库空虚,况且今年税赋还没入仓,国库更无钱粮筹措军费。”  

说完看向御座,恭声道:“陛下,兵贵精而不贵多,臣觉得五万兵马便足够清剿反贼。”  

“笑话,你究竟藏着什么心思。”武三思满脸怒火,针锋相对:  

“据急报上的消息,蜀中聚拢五万反贼据险而守,朝廷仅仅五万兵马能够剿灭么?”  

李昭德面目表情,刚想说话。  

“陛下!”身后传来声音。  

著名爱国愤青陈子昂出列,慷慨激昂道:  

“臣曾游历蜀中,了解那里的情况,风土人情堪称凉薄,虽有都江堰的灌溉之便,良田多被富强之家所侵夺。”  

“剥夺既深,人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贼。”  

“山贼土匪太多了,万一这群人投靠叛军呢?”  

“所以在臣看来,朝廷至少需派十万兵马。”  

此话,殿内不少臣子颔首。  

五万兵马太托大了,十万更稳妥一点。  

李昭德眼底的恼怒一闪而逝,转身直视着陈子昂:  

“税粮还没入仓,国库暂时承担不起十万兵马,除非户部下政令加征饷粮。”  

“此法不行。”御史中丞桓彦范出列,“如一旦增税有损朝廷信义大失民心。”  

“军国大事为上!”陈子昂大声说。  

“你一个芝麻官,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大臣低声讥讽。  

顿时,殿内争吵声四起。  

一直沉默的张柬之却直勾勾盯着李昭德。  

难道,这就是李相的谋划?  

似乎有些感应,李昭德趁着间隙,侧头瞥了他一眼,目光深含意味。  

张柬之神情震惊,脑海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真的是早有预谋,李义珣谋反是在李相授意之下进行的!  

念及于此,张柬之情绪隐隐有些激动。  

精妙的调虎离山之计啊!  

陛下性格一贯多疑,她以前就不太信任武将,武将出征多有掣肘。  

唯独信任张巨蟒,此獠封狼居胥打出军事才华,以后倘若有大战役只会任命此獠!  

所以行军总管一定是张巨蟒,这就将此獠支出神都城!  

但兵力不能多,万一张巨蟒打个回马枪,凭借手上精锐颠覆局势呢?  

所以五万兵马刚刚好,既不会给洛水军营造成威胁,又能被蜀中嗣泽王给拖住。  

等政变成功大局已定,那神都和蜀中两面夹击,就能将张巨蟒轻松灭掉。  

妙啊!  

实在是妙!  

张柬之恨不得仰天长啸,来抒发满腔的兴奋。  

不过,兴奋之余隐隐有些怅然。  

真是孤注一掷,造反荼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