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长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公子,是来上香还是治病…”  

一个只有十二三岁小道士,应该是年轻道士的徒弟或者帮手,帮一个妇人固定好断腿,急步迎上来,抬头看到秦桑的长相,突然像见了鬼一样。  

双眼圆瞪,满脸惊诧。  

秦桑心中一动,“小道士,你认识我?”  

“师…师父…”  

小道士突然扭头,向着年轻道士急切地大喊了一声。  

这一声喊,把青羊殿的目光都给吸引过来。  

众人无不怀疑的看着秦桑。  

秦桑满脸无辜地摊开双手,表示他是清白的,没有欺负小孩子。  

“一惊一乍做什么?《清静经》白念了?”年轻道士正在给一个老人诊脉,不满的看过来,训斥了一句。  

“师父…他…他是…”  

小道士一手指着秦桑,急得面红耳赤,说不出囫囵话来。  

年轻道士微微皱眉,顺着小道士的手指看向秦桑,接着突然面色一变,脸上浮现出惊疑不定的表情。  

“老先生,请稍等…”  

年轻道士犹豫了一下,起身急步走在秦桑面前,拱了拱手,试探着问道:“贫道李玉斧,敢问公子贵姓。”  

“我姓秦…”  

看到他们的表现,秦桑也能猜到一些,便不再遮掩的问道,“你和明月是什么关系?”  

被秦桑这般询问,李玉斧脸上露出震惊之色,语气中带着浓浓的难以置信,“明月道长正是先师,您难道就是…秦师伯?”  

“先师?”  

秦桑心下一沉,声音有些干涩,“明月他已经…”  

李玉斧神色沉重的点点头。  

“呼…”  

秦桑长长吐出一口气,发现大殿的病人都眼巴巴地看着这边儿,可能是在好奇,青羊观观主为何有一个这么年轻的师伯。  

秦桑摇摇头,对李玉斧道:“你先去做事,我们容后再叙。”  

“弟子遵命!”  

李玉斧对秦桑言听计从,回去继续诊病,但明显有点儿心不在焉,突然想起来什么,对秦桑问道:“秦师伯,后面求医之人会越来越多,可能还要几个时辰才能结束,不如让景天先带您去后殿歇息?”  

“也好!”  

秦桑点点头,跟着小道士走进青羊观后殿,见小道士面对他有些拘束,开口问道,“你叫景天?”  

小道士点点头,紧张的说道:“回禀师伯祖,师父捡到弟子时,正是盛夏入夜,漫天萤火虫飞舞,便给弟子取道号景天。”  

秦桑‘哦’了一声,又问,“寂心道长和明月的灵位,供奉在哪里?”  

“在祖师殿…”  

所谓的祖师殿,其实非常简陋,摆着三个灵位。  

云游子、寂心和明月。  

青羊观一脉,自云游子始,而云游子是个半路出家的野道士,自学成才,前面没有师父,所以只有寥寥几人,显得非常单薄。  

秦桑把景天打发到前面去帮忙,将云游子的灵位拿下来,取出旁边的线香,给寂心和明月一人点了一根,拜了拜。  

“你们都走了啊…”  

秦桑用微不可查的声音,轻声说道。  

他盘坐在蒲团上出神,往日种种记忆涌上心头,来到这个世界后,在青羊观度过的是最清贫,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青羊观的三个‘道士’,如今只剩他自己了。  

寂心道长肉眼凡胎,如果活到现在早已经超过百岁了,秦桑有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明月走得这么急。  

在三个灵位旁,有一个木盒,秦桑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画像,落款是明月。  

展开画像,秦桑会心一笑。  

在画像上,他身上的道袍皱巴巴的,沾着一身灰,手里捏着石子,一脸专注地盯着空中的鸟群,手上蓄势待发,似乎随时能够打下一只鸟儿来打牙祭。  

画像惟妙惟肖,难怪李玉斧师徒一眼就认出他来。  

日头一点儿点儿移到正中。  

景天要做午饭,进来问秦桑喜欢吃什么。  

“做碗杂粥吧,”秦桑道。  

直至傍晚,李玉斧才看完病人,匆匆走过来,“晚辈怠慢了,请秦师伯恕罪。”  

秦桑似笑非笑的看着他,“是谁让你叫我师伯的?”  

李玉斧没想到秦桑会这么问,‘啊’了一声,“是师父吩咐的。”  

秦桑笑着摇摇头,当年他没有正式拜师,寂心道长可能也看出来他心不在此,从未提过收徒之事。  

所谓的师兄之言,不过是忽悠明月,占个便宜。  

没想到他一直记得。  

“既是师伯,怎么没把我的灵位摆上去?”秦桑又问。  

李玉斧连忙答道:“师父说师伯您去求仙了,肯定能够成仙得道,长生不老,让弟子在心中记住您就好…”  

秦桑‘嗯’了一声。  

看来,他在那晚诈死,并未瞒过寂心道长的眼睛。  

想到这里,他便主动把自己当年的行踪说了一遍,问道:“…后来我来到翠明山,得知道长和明月已经远走。也曾派属下散去各国寻找,都没能找到他们,不知他们一直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的?”  

李玉斧道。  

“师祖和师父离开翠明山后,乘船顺江南下,游历各国,一路上治病救人,最后一直到巫陵江尽头的辰国,才安顿下来。  

“当时正逢辰国瘟疫横行,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施药诊病,甚至不惜自己染上瘟疫,找到对症之药,活人无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