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战法指导(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足够时间做好作战准备。

杨武问道:“我们摆好阵势,死死挡住,魏军占不了便宜。”

冯勉道:“韩将军给出一策,用来对付魏军,定然有效。”

青令关城门口,柏直出来了。

见到敌将,冯勉大声道:“青令关以西整个三川郡,已归于大秦朝廷治下,你们胆敢出来侵犯大秦之地。”

柏直怒喝道:“秦贼,你们把魏国当什么?是当一国?还是当叛贼?”

冯勉道:“诸夏之地,皆是大秦国土;诸夏子民,皆是大秦子民。魏豹造反,就是叛贼,你们乃叛贼之军,还不速速放下武器投降,大秦朝廷可赦免你们附逆之罪。”

在开战前,秦军亮明自身立场,明确魏军的定性。

这样的话,引得柏直大怒。

“一派胡言,暴秦无道,妄图吞并天下,天下皆有诛之。”

柏直望着对面的秦军,又再看着两军相隔的地面,秦军在地面上有许多布置,他下达进攻命令。

秦军弩兵射箭阻击。

在盾牌手掩护下,魏兵清理铁蒺藜、填平陷马坑。

付出少量代价后,魏军终于把城门外障碍清理完毕,双方再次对峙起来。

柏直抽出佩剑,将之举起,大声道:“进攻!”

长矛兵、盾牌手出击,长矛如林,向秦军压了上来。

在一开始时,秦军先是“全力抵挡”,但这并不是真的全力抵挡,而是留有余力。

秦军虽武器占优,仍然佯装在抵挡后逐渐不支。

要是李左车在场,肯定能看出其中端倪,像柏直这类能力较为普通的武将,根本识破不了。

秦军能这么打,是王元亲自指导过。

一年多前,在咸阳的时候,趁着没有战事的时间里,王元就亲自对部分武将进行作战指导,包括如何佯装败退,引诱敌军追击打伏击战。

当然,指导归指导,每个武将的学习能力、领悟力有所不同。

前不久韩信指示骆甲、冯勉,如果青令关有魏军出击,可以采用此计策。

冯勉根据韩信指示,再把王元所指导的佯装败退、引诱敌军追击具体操作方法有效运用。

对面的魏军中,柏直看着如此战况,兴奋起来。

秦军快要挡不住了!

柏直再增派士兵参与进攻。

在魏军狂猛攻势下,秦军终于抵挡不住。

“噹噹噹……”

鸣金收兵,秦军且战且退,撤退时表面虽有些乱,却乱而不溃。

狂喜中的柏直,下令全军追击。

青令关离阳武县城只有区区数里,阳武大门紧闭,城墙上的秦兵们,都密切注视着战况。

秦军居然不敌秦军被迫后退,让他们难以置信。

阳武守军们都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在阳武城以西,属于丘陵地带。

秦军且战且退,退到阳武城南面时仍然没有稳下来。

阳武城墙上的守军们郁闷起来,觉得大部队要弃阳武而去。

果然如此,秦军向山区那边撤退了。

柏直来到阳武南门外,裨将于梁道:“将军,要不要攻城?”

柏直望着前方败退中的秦军,又再望望阳武城墙,说道:“先追击秦军,大败秦军后,再回来夺阳武。你带兵守在这,防备阳武守军出来,袭扰我军后路。”

他觉得,要是夺下阳武城,等齐、赵军队打回来后,可以把阳武还给韩国。

当然,这一切要由魏王来决定,或许魏王会趁机向韩国索要一些东西。

于梁领命,带着一万士兵留在这里。

柏直亲自率军追击,根本没有发现异样。

追出数里后,前方是山岭,周边有草木繁盛。

他刚下令士兵继续追击,只见南边树林中,有大量的秦军骑兵出现。

秦骑兵速度很快,马背上的士兵挥舞着马刀,向这边冲来。

这是由杨武率领的骑兵。

当魏军出战后,他就依计行事,带着五千骑兵来到这里埋伏。

“杀……”

喊杀声震天。

柏直又再发现,前方原本撤退的秦兵,已停止后退,回过头向这边冲来。

就算再平庸的人,都知道上当了。

“快,挡住骑兵!”

弩兵慌忙排列好,向骑兵射击。

骑兵埋伏的地点离魏军不远,魏军弩兵刚射出一轮,没杀死多少秦兵,秦骑兵便已冲近,挥动马刀砍杀魏兵。

骑兵冲入,犹如猛虎冲入羊群,势不可挡。

“撤退!”

柏直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

他十分惜命,在亲兵护卫下逃跑。

本身魏军就被秦骑兵冲乱,主将又带头逃跑,魏军不是有序撤退,完全是溃逃。

魏军有坐骑的人还好,可快速逃跑,那些步卒只有被骑兵宰割的份。

秦军骑兵全力追击,挥动手中钢刀,劈杀一个又一个魏兵。

“打得好!打得好!”

阳城城墙上的秦兵们,望着西边的战斗,欢呼起来。

“狠狠教训魏军!”

“不管是齐军、韩军、赵军,还是魏军,都不是大秦军队对手!”

“做骑兵真好,有了马镫,骑兵最容易立军功。”

“要是骑兵还要人,我一定报名!”

…………

大家都知道了,刚才的撤退是故意的,让骑兵半路伏击魏军。

驻守阳武的秦军有五千,由一都尉统领。

在城外的魏军,却是惊骇之色。

秦军很狡猾,秦军骑兵又如此勇猛。

于梁下令,做好阻击秦军准备。

柏直逃到了阳武南门外于梁这边。

“快!挡住秦军!”

这一万魏军已摆好阵势,尤其是弩兵,排成三排,要进行三段击射击。

“嗖嗖嗖……”

当秦骑兵追近时,弩兵齐齐射击。

踏弩的穿透力,比用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