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自告奋勇(3/5)
,及时改正国策上的失误,便能让天下重归安宁。”
目前九卿中,曾奎和苏术资历最老,在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就做到了九卿中的“丞”这个职位。
两人还清楚记得,当初始皇帝时对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臣子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对于如何让天下归心,安抚天下读书人,始皇帝也为此努力过,却始终得不到天下士子们的认同,最后始皇帝忍无可忍,焚书坑术士。
眼前这个皇帝,在两人看来,比始皇帝更英明,或许能解决始皇帝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旦说开了,臣子们非常踊跃发言。
只有皇帝和丞相暂时不表态,在注意着每个人所说之言,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过了许久,大殿终于安静下来。
大家都看向皇帝,等待着皇帝的表态和拍板。
参与发言的臣子们,都希望皇帝赞同自己的建议。
只听皇帝道:“攻韩之战才刚刚开始,现在决定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时过早。大秦军队所收复之地,必定会让当地百姓归心。朕组建训导部,就是为了教化百姓,要让全天下人心统一。”
陈平道:“训导部定不会辜负陛下期望。”
子婴道:“眼下要做的,是保障前线粮草物资多需,先打赢这场仗。”
目前,秦军东征部队粮草,存放于函谷关对面的大壁垒,派有八万兵马驻守,由广威将军辛韦统领,既是守卫壁垒、看管降兵,一旦发现有敌军来函谷关、企图截断粮道,会派兵出战,保卫粮道。
至于谁有可能来函谷关,韩信在跟部将们的会议中已经指出,项羽有可能会来。
函谷关还有数万兵马,可以遥相呼应。
陈平道:“陛下,大秦府库充盈,粮草无忧,若有敌军敢来截断粮道,我秦军必会狠狠打击。”
邹离道:“陛下,臣想入韩地,跟随韩信将军,若有需要,由臣出面劝降。”
居然想劝降敌将,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陈平看来,如果了解敌守将情况,对于能言善辩之人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
要是出面劝降,有一定危险性,对于项羽刘邦来说,不可能杀来使,对于某些在绝境下失去理智的武将来说,还真不好说。
子婴道:“邹卿家,我大秦天子之军,收复三川郡、颍川郡,把握很大,朕不忍邹卿家以身犯险。”
邹离道:“陛下曾说过,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胜利,才是上上之选,若能劝降敌将,这是上上之选。还望陛下恩准!”
子婴见邹离言语神情十分诚恳,感受到他心中的期盼,不忍心拒绝,说道:“既如此,朕答应了!”
随后,陈烈道:“陛下,臣有个建议,不知当说不当说?”
子婴道:“但说无妨!”
陈烈道:“请陛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
随后,有两个臣子附议。
现场安静下来,大家都注意着皇帝,就算皇帝没发言,也希望从皇帝神情中看出端倪。
尤其是陈烈,更为关注皇帝的态度。
如果皇帝只有一子,劝皇帝立太子,很容易会被认为属于淑妃一派。
这种事情,必须要解决,但子婴又不想急于做出决定,他现在还年轻,以后肯定还有更多儿子,他要在诸多儿子中挑选出最贤明的。
子婴回应道:“朕还年轻,以后日子还长着,此事不必着急!”
散朝后,陈平留下,要报告一些事情。
邹离也被留了下来。
陈平道:“陛下,公孙光乃是名医,刘邦让他做太医令,帮助刘邦和萧何调理身子,两人虽年事已高,身子骨还非常硬朗。刘邦得了戚懿,过得比以往更快乐。”
子婴非常清楚记录,原本历史上,刘邦是在公元前195年挂掉,萧何是公元前193年。
或许在这个时空,两人会比原本更长命。
子婴问道:“范增这个老不死的身子如何?”
陈平道:“回陛下,范增身子骨虽比以前差了一些,还算硬朗,章邯禀报说,有信心除掉范增,还需耐心等待时机。”
范增比尉缭还大上几岁,身子却比尉缭还硬朗,子婴感叹上天不公。
子婴对邹离道:“邹卿家,丞相派去韩国的探子,或许知晓各地守将情况,让丞相多跟你讲讲。”
陈平道:“既然邹尚书要去韩地说降,我会尽快让在韩地探子查明各地守军、守将情况,邹尚书去到韩地军中后,随时会有人禀报。”
目前,褒水渠进度已达到七成,降兵大部分已归心,训导部只有三成人留守褒水渠,其他人返回咸阳。
子婴让陈平通知各大队长、中队长,明天来麒麟殿议事。
第二天,麒麟殿。
训导部数十人聚集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席子坐下,席子尽量靠前,方便交谈。
陈平坐在众人前方右侧,曾陶坐在左侧。
子婴并未在丹陛上方位置,而是命人把丹陛上的椅子抬下,跟大家距离更近,方便议事。
子婴道:“诸位在教化降兵中,都做得很好。我军以后收复的失地会越来越多,诸位以后的工作,是要教化百姓,跟以往教化降兵有所不同。到底该如何做?朕想听听诸位意见。”
曾陶道:“陛下,在叛贼治下的韩国百姓有两种。第一种,是原洛阳京畿周王室治下百姓,有三十余万;第二种,是原韩地百姓。”
陈平接口道:“陛下,韩地那边有消息,洛阳百姓对韩国不太认可,始皇帝后期和二世皇帝时,之所以怨恨朝廷,是因徭役过重,要让这些人归心并不太难。要让原韩地百姓归心,有些难度。”
子婴道:
目前九卿中,曾奎和苏术资历最老,在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就做到了九卿中的“丞”这个职位。
两人还清楚记得,当初始皇帝时对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臣子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对于如何让天下归心,安抚天下读书人,始皇帝也为此努力过,却始终得不到天下士子们的认同,最后始皇帝忍无可忍,焚书坑术士。
眼前这个皇帝,在两人看来,比始皇帝更英明,或许能解决始皇帝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旦说开了,臣子们非常踊跃发言。
只有皇帝和丞相暂时不表态,在注意着每个人所说之言,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过了许久,大殿终于安静下来。
大家都看向皇帝,等待着皇帝的表态和拍板。
参与发言的臣子们,都希望皇帝赞同自己的建议。
只听皇帝道:“攻韩之战才刚刚开始,现在决定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时过早。大秦军队所收复之地,必定会让当地百姓归心。朕组建训导部,就是为了教化百姓,要让全天下人心统一。”
陈平道:“训导部定不会辜负陛下期望。”
子婴道:“眼下要做的,是保障前线粮草物资多需,先打赢这场仗。”
目前,秦军东征部队粮草,存放于函谷关对面的大壁垒,派有八万兵马驻守,由广威将军辛韦统领,既是守卫壁垒、看管降兵,一旦发现有敌军来函谷关、企图截断粮道,会派兵出战,保卫粮道。
至于谁有可能来函谷关,韩信在跟部将们的会议中已经指出,项羽有可能会来。
函谷关还有数万兵马,可以遥相呼应。
陈平道:“陛下,大秦府库充盈,粮草无忧,若有敌军敢来截断粮道,我秦军必会狠狠打击。”
邹离道:“陛下,臣想入韩地,跟随韩信将军,若有需要,由臣出面劝降。”
居然想劝降敌将,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陈平看来,如果了解敌守将情况,对于能言善辩之人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
要是出面劝降,有一定危险性,对于项羽刘邦来说,不可能杀来使,对于某些在绝境下失去理智的武将来说,还真不好说。
子婴道:“邹卿家,我大秦天子之军,收复三川郡、颍川郡,把握很大,朕不忍邹卿家以身犯险。”
邹离道:“陛下曾说过,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胜利,才是上上之选,若能劝降敌将,这是上上之选。还望陛下恩准!”
子婴见邹离言语神情十分诚恳,感受到他心中的期盼,不忍心拒绝,说道:“既如此,朕答应了!”
随后,陈烈道:“陛下,臣有个建议,不知当说不当说?”
子婴道:“但说无妨!”
陈烈道:“请陛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
随后,有两个臣子附议。
现场安静下来,大家都注意着皇帝,就算皇帝没发言,也希望从皇帝神情中看出端倪。
尤其是陈烈,更为关注皇帝的态度。
如果皇帝只有一子,劝皇帝立太子,很容易会被认为属于淑妃一派。
这种事情,必须要解决,但子婴又不想急于做出决定,他现在还年轻,以后肯定还有更多儿子,他要在诸多儿子中挑选出最贤明的。
子婴回应道:“朕还年轻,以后日子还长着,此事不必着急!”
散朝后,陈平留下,要报告一些事情。
邹离也被留了下来。
陈平道:“陛下,公孙光乃是名医,刘邦让他做太医令,帮助刘邦和萧何调理身子,两人虽年事已高,身子骨还非常硬朗。刘邦得了戚懿,过得比以往更快乐。”
子婴非常清楚记录,原本历史上,刘邦是在公元前195年挂掉,萧何是公元前193年。
或许在这个时空,两人会比原本更长命。
子婴问道:“范增这个老不死的身子如何?”
陈平道:“回陛下,范增身子骨虽比以前差了一些,还算硬朗,章邯禀报说,有信心除掉范增,还需耐心等待时机。”
范增比尉缭还大上几岁,身子却比尉缭还硬朗,子婴感叹上天不公。
子婴对邹离道:“邹卿家,丞相派去韩国的探子,或许知晓各地守将情况,让丞相多跟你讲讲。”
陈平道:“既然邹尚书要去韩地说降,我会尽快让在韩地探子查明各地守军、守将情况,邹尚书去到韩地军中后,随时会有人禀报。”
目前,褒水渠进度已达到七成,降兵大部分已归心,训导部只有三成人留守褒水渠,其他人返回咸阳。
子婴让陈平通知各大队长、中队长,明天来麒麟殿议事。
第二天,麒麟殿。
训导部数十人聚集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席子坐下,席子尽量靠前,方便交谈。
陈平坐在众人前方右侧,曾陶坐在左侧。
子婴并未在丹陛上方位置,而是命人把丹陛上的椅子抬下,跟大家距离更近,方便议事。
子婴道:“诸位在教化降兵中,都做得很好。我军以后收复的失地会越来越多,诸位以后的工作,是要教化百姓,跟以往教化降兵有所不同。到底该如何做?朕想听听诸位意见。”
曾陶道:“陛下,在叛贼治下的韩国百姓有两种。第一种,是原洛阳京畿周王室治下百姓,有三十余万;第二种,是原韩地百姓。”
陈平接口道:“陛下,韩地那边有消息,洛阳百姓对韩国不太认可,始皇帝后期和二世皇帝时,之所以怨恨朝廷,是因徭役过重,要让这些人归心并不太难。要让原韩地百姓归心,有些难度。”
子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