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战略转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各项细节做到位。  

对于各项工作,尉缭会及时向皇帝报告。  

有称职的丞相处理事务,子婴才能安心待在陇山,秦兵们才能无后顾之忧。  

时间进入了九月中旬。  

联军徐徐推进,固然是稳扎稳打了,没有出现太大风险,进度也快不了。  

李左车倒也能沉得住气,按照这样的速度,只要粮道不断,迟早能打到关中。  

一旦打到了关中,哪怕粮草被截断都没关系了,关中、蜀地的粮食产量,让全天下垂涎,可抢夺粮食,就地补给。  

不过,李左车必须注意,项羽在攻武关,不能让项羽抢在前面攻入关中。  

按照他的估计,守卫武关的秦军至少能抵挡一阵子。  

在徐徐推进的同时,李左车也寻找着更好的办法。  

在随行带路的人当中,有个原本在汉中郡西部的人。  

他告之李左车,下辩县汉水上游,有一条很少人行走的小道可去到汉中郡。  

对此,李左车有自身的考量,要是秦国缺少善于用兵的人,出兵汉中、截断秦军粮道,不失为好办法。  

但秦国出现了懂用兵者,必定会派兵严防死守,要是派去汉中的人多了,反而会分散自身兵力。  

要是完全不派兵去,等到了大军即将入关中时,汉中的秦军必定会北上关中救援。  

李左车决定,派出一名校尉,带领一万士兵前往汉中。  

他给校尉明确任务,去到汉中后以袭扰为主,尽可能牵制秦军兵力,不能跟秦军正面大规模作战。  

两天后,赵军进入了水下村,这里空荡荡的,除了房屋本身外,所有有用的物品都没留,带不走的已被事先烧毁。  

随后不久,李左车把指挥部搬到水下村。  

函谷关,联军营寨。  

张良派来的人见到了韩王信。  

“韩将军,丞相已做好盾牌!”  

随即把书信给韩王信。  

韩王信看了之后,点点头,觉得张良的办法很好。  

他是韩国皇室成员,以前大多数人认为,韩王信会反对张良专权,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韩王信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对张良的举动。  

韩王信觉得,要是没了张良,韩国还真的无法强大起来。  

按照他的感觉,张良应当不会做出篡位的事情来。  

两天后,一批韩军把大盾牌运送到营寨。  

盾牌有三人高,长长的手柄可两人或三人一起握着。  

接下来,韩王信教导士兵如何有效使用大盾牌,如何应对秦军的震天雷攻击。  

“敌军来了!敌军来了!”  

函谷关上的秦军,再次进入了作战状态。  

在城墙上的孟通,看到了不一样之物。  

这次攻城的是韩军,除了投石车外,还有那很高的盾牌。  

盾牌足足有三人高,走在最前面,跟在后面的是投石车。  

孟通很快看出来了,这是应对震天雷的。  

火药队已准备好了,随时抛射震天雷。  

城墙后每架投石车铁勺,都放着震天雷,旁边士兵手抓着一根香,随时准备点燃。  

在投石车后十丈,地面上放着箱子,箱子里装着的是震天雷,一旦前方投石车把震天雷抛射出去后,会有士兵立即抱着震天雷,快速送给前方投石车。  

之所以不把震天雷放在投石车旁边,是要为了防止被敌方的瓦罐砸中,只要有一颗瓦罐越过城墙,落入投石车旁边,很容易引燃震天雷,继而发生大爆炸。  

“到了!”  

这是城墙上的火药队士兵发出的信号。  

军候发出攻击命令,士兵点燃震天雷引线,投石车将之抛射出去。  

函谷关前方,投石车后面的韩兵们,都睁大了眼睛,看着震天雷落入前方。  

尤其是韩王信,更是要检验成效,看看能否真的扛住震天雷攻击。  

“噹噹噹…”  

大部分震天雷被挡住了,撞在盾牌上,落在盾牌前地面上。  

只有五颗震天雷越过盾牌,落入后方的投石车旁边。  

“爆爆爆…”  

密集的爆炸声响起。  

在盾牌前爆炸的震天雷,让手持盾牌的士兵感受到了冲击力,盾牌却还能稳稳当当的。  

部分韩兵可没有那么幸运了,那些在盾牌后方落下的震天雷,炸伤了不少韩兵。  

韩王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瓦罐并未放置在投石车旁边,而是在投石车后边十数丈外,投出这个瓦罐后,有士兵抱着瓦罐迅速过去。  

安然无恙的韩兵动作迅速,在秦军第二批震天雷落下前,把燃烧的瓦罐抛射出去。  

第二批震天雷落下,有四颗落在盾牌后方,又再收割一批韩兵。  

但是,韩兵的第一批上百颗瓦罐已抛射而出。  

大部分瓦罐落在城墙上或城墙前,有四个瓦罐落在城墙后。  

其中,有两个瓦罐掉落时的火焰,引燃了还未来得及抛射的震天雷。  

“爆爆!”  

两声大响。  

十数名秦兵被炸伤。  

大家惊呼着,要是把装着震天雷的箱子就放在投石车旁边,后果不堪设想。  

受伤的士兵立即有人抬走救治。  

其它投石车继续向敌军投掷震天雷。  

双方的投石车相互攻击。  

总体来说,震天雷越过盾牌的概率,高于韩军瓦罐越过城墙并引燃震天雷的概率,韩军的伤亡高于秦军。  

韩军攻城部队逐渐靠近,等到了城墙下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