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攻势猛烈(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白沙乡杀敌上万人、函谷关累计杀敌很多,这些都让武关秦兵们羡慕不已。  

咦!前方似乎不对劲。  

苏忠注视着远方。  

那是敌军,有敌军来了!  

“敌军来了!有敌军来了!”  

士兵在大声喊着。  

秦兵们为之惊喜,终于有敌人出现了。  

城墙上的秦兵们望着远处集结的敌军兵马,敌军正在扎营,不可能在今天来攻城。  

“好像是楚军,有很多人!”  

“人多更好!我们多杀敌多立功!”  

“哈哈!终于来了,我立功封爵有希望了!”  

秦兵们没有因此紧张,而是高兴。  

苏忠迅速派出快马,向在陇山的皇帝报告。  

子婴回到行宫,看到远处军营外十分热闹,于是前往查看。  

靠近后,子婴可看到,有士兵在进行跳远比赛。  

有士兵用绳子绑着石头,经过甩动后投出。  

王元、王威前来迎接,带着皇帝行走在其中。  

子婴道:“离出战日子还远着呢,如此这般,既让士兵锻炼好,又磨练战斗技能,还打发了时间。”  

王元道:“陛下,二十余年前,末将祖父在领兵攻楚,跟楚军前后对峙两年不出战,便是让士兵如此做。”  

历史上的秦灭楚之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出战,在这期间,就展开多项运动,劳逸结合,投石和跳远是其中两种。  

由项燕率领的楚军,求战不得,粮草告急,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下令全军出战,全线实施追击,大败楚军,最终灭楚国。  

王威指着不远处一名军官,该军官正在指导士兵如何投石。  

“部下,他参加过祖父攻楚之战,那时他投石投得很好。”  

子婴再走近几步,这批秦兵们停下来,齐齐拜见皇帝。  

为首的是名军候,四十余岁,在灭楚之战时还只是伍长。  

他说道:“陛下,末将等待着出兵时机,相信时机一到,大秦军队定能横扫敌军。”  

当初灭楚之战时,秦军和楚军对峙了两年,如今只是等待了数个月而已,许多老兵能沉得住气。  

王元介绍说,许多年轻士兵,往往不能沉住气,盼着尽快出战立功,由老兵们进行疏导。  

子婴再往军营里行走,看见有许多士兵坐下,摆下棋谱正在下象棋。  

在闲暇时,象棋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在秦军中比较流行。  

晚膳时,子婴跟大舅子、小舅子一同吃饭。  

饭间,王威道:“陛下,何时才能出兵?这都憋死了!”  

子婴笑而不语,示意他问兄长。  

王元虽然年纪轻轻,头脑却很冷静,不像弟弟这般心急。  

他说道:“陛下,末将觉得,或许还需半年至一年。”  

此前弟弟多次问他出兵时机,他都没有明确答复,只是说要耐心等待。  

王威道:“韩信在陇西立了大军功,从萧关出兵,陛下让亲家兄长做主将吧?”  

王元赶紧向弟弟使眼色,王威是看见了,可话已经说出口,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子婴并没有介意,笑笑道:“先养精蓄锐,你们立功的机会,会有的。”  

吃过晚饭后,皇帝离开。  

王威对哥哥道:“我又怎么了?”  

王元道:“我早就跟你说过,咱们跟陛下,首先是君臣,其次才是亲家,岂可因亲家关系向皇帝要主将之位。”  

王威不服气,说道:“咱家跟陛下是亲家,陛下总会照料一下。”  

王元道:“无论陛下是否照料,这话不能由我们说出口。”  

尽管王威有些不服,也不好反驳兄长。  

第二天,子婴召集众将议事,把汉中西边相关事情说出。  

“汉中安危,关系到大秦命运,不容有失。”  

“朕调拨三万兵马,有哪位将军愿带兵扼守汉中西边?”  

话音落下,现场寂静一片,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赵佗道:“末将愿往!”  

前线部队由韩信统率,等时机到了兵出萧关,赵佗自觉主将恐怕轮不到自己,很有可能是王元,不如主动领兵汉中,或许还能有立功机会。  

子婴对他道:“赵将军,此番前去汉中,需牢牢扼守汉中西边,不能让敌军进入汉中平原。”  

赵佗抱拳道:“诺!”  

第二天,赵佗带着三万兵马出发。  

这三万士兵,除了五百骑兵外,其余是步卒。  

在附近山地作战,交战双方都是用步卒作战。  

赵军骑兵、匈奴兵,在山地中无法发挥出优势,暂时都还未参与到作战中,  

八月二十五。  

武关,这里鼓声响起,楚军开始了攻城战。  

这是项羽亲自指挥的攻城。  

大量投石车抛射出燃烧着的瓦罐,秦军喜欢用火攻,项羽同样采取火攻。  

为此夺取武关,项羽做了充分的准备。  

武关城墙上,多处地方烈火燃烧着,对秦军造成极大的不便。  

攻城部队趁机出动,清理铁蒺藜,填埋壕沟。  

楚军付出了一定代价后,铁蒺藜清理完、两道壕沟被填平,楚军的云梯出动了。  

双方投石车的远程攻击还在继续,利用墙垛掩护的秦兵们,探头望着前方的云梯,啧啧称奇。  

这种云梯,跟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